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诛仙有小说吗「诛仙2小说全本萧鼎」

时间推进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群神秘的作者,他们用自己并不为人熟知的名字,将读者的视线从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让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通俗文学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这群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坛学者,让读者关注他们又写出了什么新的作品,这些人将自己隐藏在互联网之内,通过自己精彩的故事来吸引读者的关注。作品的精彩与否是决定他们能否被时代铭记的唯一标准。读者关注的焦点开始从谁写了什么作品逐渐变成了这部作品是由谁创作。

在这个风气下,萧鼎的《诛仙》、今何在的《悟空传》、树下野狐的《搜神记》等一大批新颖的著作问世,并在青少年读者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一转眼就是近二十年的时间沉淀,事实证明这些优质的作品如今依然被我们所怀念,但由于文学传统的影响,这些隶属于网络文学的著作很难被正名,鲜有专业的学者、教授来研究它们背后的价值。

此等情况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很多高校开始意识到,这种文学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很多学者也开展了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比如苏州大学的汤哲生教授,就把《诛仙》一类的小说带入课堂,做传统的文学评论;还有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许忠伟等学者,都对这一类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

既然四大名著可以被分析,既然金庸、张爱玲的作品可以被推崇,那么同属于通俗文学的网络小说又为什么不行呢?于是,这些历经二十年光阴筛选后依旧流行的网络文学经典著作就开始了被分析、被评论、被拆解的命运。

《诛仙》等作品到底因何而来:神魔笔法还是武侠元素?

提起《诛仙》,不得不提到通俗文学研究当中的一个词,叫做“后金庸时代”。

金庸是通俗文学的一座高峰,代表了武侠小说的极高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出现的《诛仙》等小说,就是在通俗文学复兴时期的一次变种,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明确其蜕变于哪一种小说。

中国古典通俗小说有四种主要类别,分别是:

以《西游记》等为代表的神魔小说;以《三国演义》等为代表的讲史小说;以《水浒传》等为代表的侠义小说;以《红楼梦》等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这四种类别的小说对金庸、琼瑶、张爱玲、张恨水等影响极大,近现代很多通俗小说名作都可以从中找到传承。

从《诛仙》等作品来看,与讲史、世情关系不大,神魔还是侠义的区别就关系着对作品内涵的分析方向。

如果看人物情节和故事背景,一部以修仙为题材的作品应该属于神魔一类。但是拆开故事的结构,不论是《诛仙》还是《搜神记》,这些早期网络文学作品,都是将神魔当成作品的背景色,其主体还是在讲“人”的故事。

这是二十年前的经典网络小说与当下仙侠、修真一类的网络文学第一个不同点,即真正的故事是讲述“人”的江湖情结。不论是飞天遁地的神话传说还是虚无缥缈的仙家圣地,其实都是江湖的外延,这些作者只是将之前的江湖扩大化,用超人的视角和更为宏大的背景来容纳旧有故事。

如此来看,“后金庸时代”的描述就十分合理了。这些经过二十年依旧有庞大读者市场的作品其实是武侠小说的一次变异。

所以,对其做文学的解读,在方向上应该是从“人”的角度而不是神话背景;在情节上应该是从“结构手法与合理性”的角度而不是猎奇寻新。

《诛仙》的两大独特元素:文学笔法与艺术真实

玄幻题材如今可谓是诸神战场,各路作者争锋不断,但二十年前的小说能在当下被影视、游戏等领域当做火热IP来打造,与其文学笔法的独特和对艺术真实的处理有很大关系。

《序章》的特殊应用是小说的一大亮点。

不同于当下诸多小说将《序章》(楔子)作为设置悬念的结构安排,《诛仙》将其作为背景来讲述。如果抛开章节的设置,会发现《诛仙》的开篇有着相对冗长的背景交代,这在当下已经形成的“黄金三章”写法和悬念设置惯例来看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竞争的激烈,读者可以选择的作品众多,所以网络小说就形成了所谓的“黄金三章”写法,力图在前部一至三个章节里,用最吸引人的文字来引起读者向下阅读的兴趣,惯例就是将主角的“金手指”铺垫好,来打造主线人物和背景概述。

在《诛仙》创作的年代里,因为修仙小说尚处于发轫阶段,传统的严肃文学影响力十分巨大,所以采用了较为正常的铺垫方式,按部就班地交代背景、人物等基本信息,大段文字与后续故事都没有过多关联,其叙述风格上有着浓厚的散文笔调。

也许是这种在当下较为罕见的风格特征,让《诛仙》这部小说在众多后起作品中显得特立独行,无意当中激起了人们阅读的兴趣。

而《诛仙》最精彩之处,在于对“真实性”的处理上。

文学作品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真正优质的小说同样要符合生活逻辑,《诛仙》能被广大读者认可,与其自身对社会的观摩分不开。

玄幻仙侠题材过了最初的创作时期,在情节安排上像“黄金三章”一样出现了一定的套路。比如随着故事的发展,主角身边的人开始因为主角的帮助而升级;比如打斗场面中主角光环决定了往往可以完成越级挑战。这种情节简单、千篇一律的写作方式在当今被称作“小白文”,很多作者以此成名。

然而,为什么同样题材的《诛仙》会被读者记住近二十年甚至会更长的时间呢?这是因为其与读者产生的“共鸣”。

《诛仙》的故事架构其实比较简单,但人物的命运安排却显得十分老练,它描摹的是一个真实社会该有的样子,而不是一己的“英雄主义”。张小凡的成长固然是主线,但是田不易、道玄等老一辈强者的陨落、衰亡和宋大仁、曾书书、陆雪琪等新生代的崛起却显得很自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个真实的社会本来就存在着合理的新陈代谢,上一代人逐渐消亡,新一代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自然的规律。《诛仙》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人物命运安排符合这一规律,而不是强行地加入“主角影响”的光环。

这是对生活真实的反映,也是对艺术真实的巧妙处理。合乎生活逻辑的情节安排,自然更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无形中就会引起共鸣。这种处理方式在当下极多的玄幻、仙侠题材小说中是十分罕见的。

《诛仙》的深层结构:修仙题材与“反仙”主题构成的反讽

这本小说的名字为什么会叫做“诛仙”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果仅仅认为这个名字来自于小说中的一柄“诛仙剑”,似乎显得有点单薄,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通俗小说里的正邪交锋是很常见的冲突模式,《诛仙》一样延续了这一体系。但是如果对比一下双方的人物形象,作为反派的鬼王宗宗主、青云门掌门道玄、十万大山里的兽神,其修道目的多多少少都是为了成仙,而正面人物田不易、宋大仁、曾书书、陆雪琪等对成仙一事则看得较为淡然,主角张小凡更是无心求长生,但却不得不去修行。在人物塑造上显得泾渭分明。

诛仙,诛仙,大概就是:人欲成仙,天必诛之。

这种手法的运用,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经典案例。

塞万提斯用一部骑士小说《堂吉诃德》敲响了骑士小说这类作品的丧钟;弥尔顿用一部史诗《失乐园》终结了史诗这一体裁的创作。

《诛仙》选用的修仙题材,其内容却透露着很深的“反仙”情绪,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作品内涵升华的巧妙手段。

通过张小凡由青云门被逼叛入鬼王宗的十年时光,反映的正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文学,其所表达的正是在生活节奏变化下人们内心的精神焦虑,这种现象同样在通俗小说中有所反映。

张小凡通过鬼厉的身份,开启了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其实是欲望的发泄和渴求。在生活的压力下,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着一种利己欲望,所以更容易和化身鬼厉的张小凡产生共鸣。而张小凡身处“魔道”却不忘本心的行为,更是印证了真正的逍遥自在不能被欲望所控制。

以此来看,修仙题材和“反仙”主题构成的二元对立,其实质是欲望和控制力的平衡关系。只有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最终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这是《诛仙》作为一部小说的深层解读。

只被当作消遣读物的通俗小说并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那些符合文学创作规律,蕴含着深层主题的作品才能经久不衰。失败的作品各有各的不足,但成功的作品都是暗合着人们千百年来从无数案例中总结出的规律。

每一部经典的背后,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取精神的愉悦和生活的价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