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家骏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文学创作是从短篇小说开始的。他一生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受到各国人民赞赏;其中优秀的篇章,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大部分写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的各种矛盾达到尖锐化,世界革命中心移到了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大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从痛苦走向觉醒和斗争。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就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它表达的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深沉的感情与反抗的情绪。
高尔基一开始进行短篇小说创作,就交叉使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这是有主客观的原因的。高尔基来自底层,熟悉流浪汉的生活;他接受的俄罗斯文学传统是现实主义的。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下层人民生活,是高尔基艺术创作深入地揭示生活底蕴的自然结果。同时,高尔基处在个革命酝酿与暴风雨来临的时代,他给契诃夫的信中写道:“真的,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大家都希望有令人鼓舞的东西、开朗明快的东西,您知道,希望有不是酷似生活,而是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东西。”①他在自已所接受的丰富的民间文学的想象图景与故事中追求这种东西;把现实的感受化成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艺术。于是他从人民文学、从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甚至从当时流行的象征与暗喻文学去吸收艺术营养,故而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通过故事传说与童话的外形来创造新的小说。两种创作方法的平行发展,也是他艺术探索过程的足迹。他先是在浪漫主义作品中写理想人物,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去从流浪汉身上分析社会生动力量,进而才把两种创作方法结合起来描写现实中的理想英雄——产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于是,前此的短篇小说在高尔基创作方法探索史上,就成为了非常有划时代意义的轨迹。
* * *
高尔基早期的浪漫主义小说是下层人民争取自由、反抗专制暴政和歌颂献身人民的英雄、批判个人主义诸种情绪与精神的反响。大体说来,这类小说:
一、赞美坚强而勇敢的人,歌颂不自由匆宁死的精神。《马卡尔·楚德拉》(1892)是高尔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一开始创作就揭示了当代激动人心的主题:争取自由。茨冈人罗伊科·左巴尔是故事里的英俊青年,他聪慧、英勇,是一位高超的琴师,但在他品质中更重要的是对自由的酷爱。他爱上了才貌非凡的姑娘拉达,而拉达也具有钢铁般不屈的倔强个性。爱情在他们心中尽管燃烧着,但互相表白自己更爱自由。拉达不同于左巴尔的是让求爱的小伙子要屈服于自己脚下,这就造成了悲剧。在爱情、生命、自由三者之间抉择时,两位刚毅倔强的人,都选择自由而放弃生命与爱情,以此作为归宿。小说不是只写一个爱情悲剧,而是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作者通过讲故事的人马卡尔·楚德拉提问:人为什么活在世界上?而以故事作为回答,以大海草原的背景让读者去沉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歌颂为人民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如果说,左巴尔的争取自由还是属于个人的,把自由作为个人生活的最高追求,那么,在《伊则吉尔老婆子》(1894)中的丹柯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崇高的精神和美丽的个性所争取的是人民的、民族的自由。坚强刚毅的英雄之牺性,不是为个人爱情与心灵的追求,而是为了人民。在这里,首先丹柯是人民中的一员,不是高踞人民之上的个人英雄。他的欢乐和痛苦、利害的得失完全同人民一体。所以当人民命运遇到考验之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的心燃烧得更厉害”,因而能撕开胸膛,掏出心来高高举起,使燃烧的心照亮幽暗森林,率领人民逃离灾难到了广阔而自由的大地。丹柯固然最后牺牲了,甚至不为有的人重视,但他生命的火焰永放光华。高尔基在丹柯形象中的浪漫主义是一种集体浪漫主义,远远超过可拜仑的或莱蒙托夫的个人浪漫主义。后者是十九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艺术观,高尔基的浪漫主义则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发动时的产物。丹柯的个性是理想的东西,而生活中的先进战士为人民英勇斗争不借牺牲,却是现实的。高尔基的浪漫主义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升华和生活的折光。
三、高尔基的浪漫主义尖锐批判了个人主义,这是他远远超过前人的一大发展。高尔基在《伊则吉尔老婆子》中同丹柯对比着描写了腊拉与老婆子的形象。指出了他们个人主义的弊害。
腊拉是苍鹰同它抢掠的少女所生的。但他冷酷傲慢。虽然他生活在人民之中,然而他视人民如草芥,这就显示了他自私的劣根性。腊拉同左巴尔一样也爱上了一个姑娘,结果也杀死了她。但左巴尔杀人是为了维护自由而不受屈辱,腊拉杀人却是占有欲引起的损害别人。他的所谓保持完整的自我,实是生活中私有观念与利己主义的反映。虽然人民释放了他,然而,他离群独居,带来的是孤独与寂寞,以致被晒干,变成飞扬的尘土。写高傲的个人主义者的下场,是高尔基小说倾向之所在。
老婆子伊则吉尔是另一种个人主义者。她年轻时,美丽、活泼、有冒险精神和不屈的个性。但是她没有崇高的生活目标,她青春消耗在爱情中,结果年华虚度,什么也没有留下。老婆子年轻时,如果有崇高理想去献身人民,她可以成为丹柯式的人物,但个人主义使她落得如腊拉般的孤独空幻。《伊则吉尔老婆子》这篇小说中写了三个故事,却把老婆子的故事放在丹柯的故事与腊拉的故事之间,从结构上也显示了:人生道路在分岔口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关键在于用什么人生观照耀自已前进的路。
四、高尔基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一般说来,都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面的浪漫故事是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的外层构思。《撒谎的黄雀和爱真理的啄木鸟》是作者讲的“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犹如后来写的《春天的旋律》一样,是一群鸟儿的歌唱与对话。美丽童话都不是给儿童听的。它象后来高尔基的关于俄罗斯的和意大利的童话一样,是给成人阅读的。童话是构思的外壳,实际是揭示各种不同的人生观的哲理。在故事的结尾处高尔基写道:“你读完了这个故事,当然,你看得出黄雀是善良的,但是没有信仰,所以精神是贫乏的;啄木鸟是聪明的,但却是庸俗的;鸟雀听众们所以有反应,只是出于好奇,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心地是冷漠无情的,并且是渺小的,渺小得可耻的……”“你看到了这点,你会想,我是不真实地讲这个可笑得流泪的故事。你就这样想吧,假使这能安慰你,就这样想吧!”其实,是高尔基的小说引起人们的沉思:既不能作黄雀,也不能作啄木鸟,更不能做冷漠的听众。应该怎样对待生活?沉思吧!追索吧!
五、高尔基的浪漫主义小说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是俄罗斯文学中的典范性作品。高尔基继承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浪漫主义作品中的战斗情绪,发扬了果戈理在《塔拉斯·布尔巴》中歌颂为祖国建立功勋的浪漫主义激情,同时把这种激情发展在为人民而进行的斗争上,如“丹柯的心”的故事。这种浪漫主义根植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尽管小说充满了理想、幻想和虚构,但揭示的是生活的真谛,曲折反映的是生活的可能性。伊则吉尔老婆子是现实的形象,而她的早年的经历是浪漫。她讲的丹柯与腊拉两个故事是幻想的,而讲故事的人与背景又是现实的。通过伊则吉尔老婆子的形象及其经历与讲述,神奇的传说与现实生活得到结合。浪漫的人物及其精神品德,在现实中有它的根基和相似物。所以说,高尔基的浪漫主义中有着现实主义的因素。
总的说来,高尔基的浪漫主义小说中写了非凡的、有巨大性格的人物。这些浪漫主义形象同平庸的生活和猥琐的精神相对立。不论是正面的理想人物丹柯,还是反面人物腊拉;不论是故事里的左巴尔,还是现实中青年的伊则吉尔,他们都是在平凡的,他们有各自的追求、热情、意志与超群的行为。或是壮烈的普罗米修斯式的人,或是带给人以灾难的恶魔,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硬汉,或是要经历各种欢乐与痛苦的流浪女。性格本身的浪漫主义气质决定了小说的基调与氛围、情节与结局。
这些不平凡的性格,有的具有内在的悲剧因素。左巴尔与拉达所具有的美,被自身性格的悲剧所毁灭。而不屈的毁灭又使其内在的美得到发扬。丹柯英勇牺牲了,他的死是悲壮的、英勇的,使读者精神道德得到净化。高尔基浪漫主义中的悲是壮烈的,雄伟的。不是悲凉与凄惨的。高尔基的浪漫主义充满了乐观与庄严的调子。
高尔基的浪漫主义与民间文学有密切的联系。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或取材《圣经》或取材中世纪,有的写异国情调,从印度、土耳其找寻灵感。高尔基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则多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俄罗斯的传说,少数民族的童话,被高尔基选来经过虚构和加工,成为了诗意盎然的浪漫小说。不少,还在布局上用框架结构,写一个人,(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讲出浪漫的故事与传说来。许多小说中,夹进去许多民歌(或仿民歌的诗作),如左巴尔的歌,《小仙女与青年牧人》中男女二人唱的大量的歌,《自作聪明的萝卜》中山羊的歌,黄雀等鸟儿唱的歌手的这些歌曲,烘托了浪漫主义气氛,也塑造了浪漫主义人物。伊则吉尔老婆子说:“只有美的人才能够唱得好”。这里说的“美的人”是指热爱生活的人。唱歌的民间歌手,是生活的体会者与创造者。民歌又是同悲观主义绝缘的。把小说根植于民间文学之中,是高尔基浪漫主义小说把人民性、艺术性与明丽风格结合起来的关键。
* * *
高尔基在开始创作之前,就是生活在底层之中,生活本身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它。所以高尔基在写浪漫主义小说的过程中,同步地创作了更多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在这些小说中,高尔基发展了俄国现实主义的传统,塑造了旧俄国文学少见的新型底层人物。犀利地展示了资本主义之发展带给社会、带给下层人民的痛苦,高尔基的现实主义之超越前人之处,是描写了下层人民美好的心灵和他们反抗的精神。在他的小说创作的发展中,他渐次把眼光和描写笔触注视到新兴的无产阶级,于是他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的过渡。高尔基的现实义短篇小说是俄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它不仅是一个标志,它更是丰富的艺术库藏。对上百篇的这类小说,我们只能作如下概括,并各以某篇作品为代表进行剖析;
一、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工农劳动者生活的极端贫困,批判造成这种贫困的资本主义剥削。俄国文学在此以前,多是写农村的文学,从拉季谢夫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多数是写农奴制度及其残余统治下俄国农民的受剥削压迫及极度的贫困。到资本主义在俄国发生后,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专写城市生活的作家,但也是写下层市民与小人物的贫困与穷苦。真正深刻描写工人困苦生活的小说家,还当首推高尔基。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小说之一的《叶美良·皮里雅依》通过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无情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叶美良劳动一生,四十七岁了,仍一无所有。失业使他想一天六十戈贝献身让“仁慈的先生”们去“剥皮”而不可得。《柯诺瓦洛夫》中的同名主人公,是位出色的面包工人。这位面包房中爱劳动爱文艺的“艺术家”,具有十七世纪俄国农民起义领袖斯杰潘·拉辛的感受与爱憎。然而,爱自由的柯诺瓦洛夫始终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给他提供一条生路,最终他用自杀结束了生命。
高尔基不但揭示当代工人的痛苦,而且描写了流落在外的农民。《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中沦为乞丐的爷孙二人,就是破产的农民的代表。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增加了农民所受的一层新剥削,穷得精光的农民,流离失所,到处漂泊。地狱般的乞丐生活使年老多病的爷爷预感到无依无靠的小孙子的难得生存。这一对一老一少,命运注定惨死在草原上。高尔基以悲怆愤慨的心情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描绘了惨绝人寰的惊心动魄的图画。
二、描写流浪汉的生活,剖析流浪汉的内心世界,是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中一个重要主题。欧洲文学中写流浪汉,如果从西班牙的无名氏小说《小癞子》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真正称得起名著的不多。文艺复兴时期应是原始资本积累造成大量流浪汉的时期,除去《小癞子》,以流浪汉为主人公来描写下层贫苦偷儿乞丐生活的并不多。文艺复兴要复兴的是希腊罗马文化,其后的古典主义文艺更是以古代专制制度的罗马文化为其典范,其中是没有流浪汉的位置的。启蒙运动时代,为扩大人们的眼界,出现了许多奇遇记、历险记、流浪记式的小说。其中不乏仆人、贫儿、孤儿出身的主角,他们也受过磨难但终于爬到了上层。也有些某个隐蔽贵族的私生子的,经过一番波折又回到上流社会。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流浪汉小说并不多。吉尔·布拉斯、汤姆·琼斯、兰登并不是确切意义上的流浪汉。十八世纪的欧洲小说只是在结构上采取了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和旅游式的串联结构。这种小说中的乞儿、偷儿、骗子只能是爬向上层社会,否则就没有他们存在的余地和意义了。十九世纪欧洲文学把眼光注视于对资本家、高利贷者、商人、银行家的批判,其中写的骗子是高等骗子,娼妓是高等娼妓,窃者是高等强盗。写的贫苦大众是无依靠的工农、小市民,小职员和下等娼妓。以流浪汉为主角的世界文学名著也不多。俄国文学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多写的是地主和农民的俄国,写的是殿堂和农村小舍。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写了下层人们的生活,但所写小人物多是没落贵族、小职员、小市民。真正把流浪汉作为主人公大写特写的、塑造出众多流浪汉形象的小说家,还当首推高尔基。
高尔基生活在资本主义在俄国造就大量流浪汉的时代,高尔基自己就有丰富的流浪汉生活体验,高尔基认识许多的流浪汉同行。在高尔基虽接触了革命思想但尚未认识产业无产阶级的力量的时刻,他关注流浪汉的命运、内在力量和不可克服的缺陷,并探索俄国社会改造的动力,这种种决定着高尔基在小说中大写其流浪汉,是必然的、合规律的
高尔基所写的流浪汉是处在生活底层的、贫困到一无所有的流浪者。这些人原来是工人、农民。资本主义榨干了他们,使他们用个人的不正常手段去报复旧的社会。偷窃是他们破坏资本家私有财产的手段,这种种虚无主义与盲动主义表明着流氓无产阶级的破坏性。另一方面,高尔基的短篇小说中的流浪汉热爱自由,鄙弃自私自利,慷慨热情,具有许多内在的优秀品质。《切尔卡什》中的主人公家庭破产,流落城市,也就根除了家庭观念。这位沉静、凶猛、精明、大胆的酒鬼和扒手,同时又是独立不羁、豪放豁达、诚实睿智的自由人。当自私的破产农民加弗里拉与他共同分赃之际企图加害于他以独吞金钱,切尔卡什则表现出对于金钱和贪婪者的鄙视,并把钱全扔给了企图暗害他的人。在切尔卡什看来,金钱与自由是对立的。爱钱就成了钱的奴隶,则失去了自由。他认为流浪汉应该就是自由的化身。这是片面的。
高尔基在《马尔华》中写的流浪女,同样也是在热爱自由,但同样,追求的仍是个人的自由。作为妇女,马尔华与切尔卡什不同的是多了一重女性的因受压迫而引起的反抗,多了一个博得男子欢心的爱情武器。马尔华不愿意象乡下女人那样生孩子、挨丈夫打、不休的劳动,她要象海鸥一样自由飞翔。她的所谓自由不过是同不同男人鬼混,这种自由同内心的空虚无聊密不可分。找男人不过是在精神上寻求刺激和安慰而已,结果是增加无聊和空虚。生活无目的、生命与青春的无谓消耗,引起她对自己失去中心的沉思。快活而又发愁的内心矛盾,反映着流浪汉精神的畸形。这些被资本主义异化成非人的畸零人,精神也就遭到扭曲。高尔基不是降低到流浪汉水平写他笔下的男男女女的可爱,而是从时代的高度,考察了流浪汉们的长处和缺点。当着作者以唯物史观认识各阶级的力量及其对比时,他就把视线渐次离开了流浪汉而去歌颂现实的暴风雨中的海燕和大写的人了。
三、高尔基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向旧世界作斗争的正面人物,歌颂工人阶级的代表,塑造小说史上崭新的形象,这是二十世纪初在中长篇小说《苦命人巴威尔》、《母亲》、《夏天》及剧本《小市民》、《敌人》中完成的任务。二十世纪初及十月革命后所写的短篇小说,也表现了工人阶级代表人物的形象。而在十九世纪末早期的短篇小说中,由于高尔基还没有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对产业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还没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他十九世纪末的短篇小说还没能塑造出后来创作中所塑造的叱咤风云的无产者和革命家。但是,高尔基不同于旧俄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他在短篇小说中,写出了工人的自发的斗争,指出工人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力量。这些形象在新的革命时代一经提高,就是成熟的巴威尔和辛佐夫。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写了工人的劳动热情和美好的心灵。也写了他们对旧世界的愤慨。那些盐场工人、面包工人、码头搬运工人、扳道工、司机、印刷工人等等有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劳动中创造着世界,探索着生活的意义。像短篇小说《莽撞汉》中的排字工人用破环生产来抗议资本主义带给工人的痛苦。虽然这不是有理想的、而是自发性的反抗,但揭示了新的生活场景,成为小说史上极有意义的篇章。
四、高尔基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具有丰富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俄罗斯文学中的艺术珍品,它在艺术上的创造性,值得认真研究。
首先,高尔基小说所写的现实生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场景与情节,有着高度的艺术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是机械地、自然主义地临摹生活,不是照相式地把生活纤毫毕肖地搬到作品中。他写流浪汉的生活描绘许多小偷、妓女、流氓,不是展览生活的丑恶,不是把生活中的恶直接显示给读者看。当时,那种大写肮脏、庸俗、下流腐败生活的颓废派作品的艺术表现,是高尔基所反对的。高尔基总是在下层生活中去发掘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行为。它笔下的生活是经过提炼了的、典型化了的真实。如《有一次,在秋天》和《大灾星》这类写妓女生活的作品。作者没有去写什么“性”活动,也没有去展示妓女生活的堕落,而是从社会本质意义上去写被凌辱的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不被生活压倒而仍保持着人性的善良与优美(如营救小流浪儿,热爱儿子等)。高尔基之所以在小说中达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高度的艺术真实性,一是由于他对生活有长期的、深刻的、广泛的体验与感受,二是他从民主的、人民的、先进的观点来考察分析现实,把握了本质真实与皮毛现象的区别,三是他从审美的、艺术的角度感受美的、高尚的、鼓励人的优良事物与现实。这些综合在一起,再经过其艺术的思考与锤炼,从而表现为艺术的真实性。
其次,高尔基善于使用对比的方法,把他所描写的对象鲜明而强烈地表现出来。他的这种对比在浪漫主义小说中就早有成就(如丹柯与腊拉)。而现实主义小说又有所发展。这表现在:一、形象不仅外在对比,而且内在更形成对比。切尔卡什与加弗里拉,不只是生活经历、行为表现是不同的,而且两人的灵魂、气质、对生活的态度、对金钱的感情,更是强烈的对比。经过对比,使双方都相得益彰。二、对比不是零碎的,而是从整体上形成的。《二十六个和一个》中的对比,是把整体中不同成份加以对比的结果。阴暗地地窖和工人向往光明的对比、恶劣的生活与工人美好心灵的对比、占有妲尼亚的花花公子与二十六个工人的对比,等等。三、对比,在高尔基笔下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草原上》的“我”、大兵同“大学生”之间的差别和对比,是逐渐发展中形成的。不少小说中写了同一人物前后表现的不同和性格变化,这种前后的对比,也是发展的结果。至于写了如马尔华那样的内心既自由得恰然自得,而又觉到空虚无聊,两种心境在矛盾中对比起来,也是一种内在的发展或矛盾的对立统一。这是 一种更深层的发展着的对比。
再则,高尔基为了把典型的人物形象置放在典型的环境中加以刻画,他就特别重视人物活动的生活背景和自然背景的描写。他写流浪汉的到处流浪、自由不羁,自然离不开描写辽阔的草原、澎湃的大海、广袤的田野。契诃夫称高尔基是真正的风景画家。读了高尔基所写的自然风光,令人心胸坦荡,思绪起伏。自然的美和资本主义现实的丑所形成强烈的对比,高尔基笔下的大自然,具有生命力和灵性,能和人的情感相通:海洋会笑,浪花调皮,风在呻吟,全是人物情绪与自然的契合。同时,高尔基写工人的劳动,自然就写阴暗的面包房、潮湿的工场、酷热晃眼的盐场等等。《切尔卡什》开场对喧嚣的码头的描写,是生活图景描写的典范。它展示了资本主义港口的畸形状态。一方面,工人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生产与大量积累的物资,又成了工人的异已力量。成了奴化工人的工具。社会越富有,则工人越贫困、劳动越沉重。高尔基写码头时,抓住人喊声、机器声、火车声、海浪声,渲染了那货堆的灰尘,匆忙奔跑的人和车、炎热的空气,写得有声有色。一幅社会风貌的图画,画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现象与规律性的东西。
末了,高尔基短篇小说的语言的准确、形象与生动是人们所长期称道的。在《切尔卡什》中描写加弗里拉怀着恐惧心理拚命划船的时候,高尔基写道:“加弗里拉使足劲儿,肺部象鼓风箱,胳膊象铁弹簧似的使劲划着。”同加弗里拉相对照,当时的切尔卡什则是“向前弯着身体,象准备飞翔的鸟儿用鹰以的眼睛向小船前方的黑暗中凝视,一面扭动着鹰钩似的鼻子,一只手紧紧握着舵的把手,另一只手不断揪着笑得颤动生功的小胡子。”这里,比喻丰富、贴切,写得活灵活现。
高尔基的语言不是冰冷无情的平谈话语,它是渗透人物的感情,饱含叙述人或作者韵感情的语言。文学语言的优美纯洁同所含蕴的感情的优美纯洁是不可分割的,在《两个流浪汉》中写到了马斯洛夫等二人的唱歌。作者写歌者的神态、姿势、声音,更写听者的感受,把二人的感情与歌曲融合成了一体:“马斯洛夫美丽的面孔则在神经质地颤动着,而且使人感到,它越来越苍白,似乎是血也与歌声一起从歌手的胸膛中流出来了。他那忧郁的黑眼睛直愣愣地望着我,但是我感到,他什么也看不见。无论是我,还是他背靠着的山……”。这里,人们会忘记文学语言的叙述、描写,而被其中的感情所俘虏。使人忘却了语言的艺术性的文学语言,才是有高度艺术性的语言。
总而言之,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内容深刻,艺术高超,达到了先进思想内容与优美艺术形式的完整统一。高尔基的短篇小说,不少篇已成为世界文学的名作,广泛流传在亿万人民手上,感染着人们的灵魂,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进。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创作,从艺术技巧上说,也是文学创作者学习艺术的大学校。
①《高尔基文艺书简》上卷第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附记:此题原由孙鹤峰写,但出版社不予采用,并令我重写。为照顾友谊,我还是也署上他的名字。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