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但华夏大地是一个具有极高融合性的国度,包罗万象。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仅道教的思想得以传承,从古天竺而来的佛教也日益昌盛。
随着封建制度的到来,儒家思想更加符合统治阶层的意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曾经并存的儒家、道家与佛家开始兼容并蓄,逐渐趋于大同
中国特殊的融合性在宋、元时期开始呈现,逐渐出现了多元化向一元化的文化的趋势。到了明朝时这种情况达到顶峰,人们不再局限于多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流派之分,更多的是在探究心之所向。而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更是将对“心”的理解和向往表达到了机制。
一、以“心”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追求
1.三教相争而催生的道心
翻看世界宗教的发展史会发现,在西方的宗教发展过程中,因为教派之争、正统之分,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次的文化抵制和破坏行为,甚至战争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是当时的西方世界对外来文化所秉承的排斥性,这样的排斥性也是争端的根源。
反观古老的亚洲国家,大多数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对文化的理解和兼容性非常好,多文化并存的现象十分普遍。当佛教传入中国之时,儒家和道教已经发展了千百年,而作为外来的一种宗教文化,却发展得异常平稳,究其根本,是因为三种思想虽然发展的形式和主题不同,但其根源仍然在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对心的一种理想状态。
《西游记》创作的时间是明朝中期,正是中国多文化趋于大同的鼎盛时期,其创造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很深刻,也是《西游记》创作的主体思路。
初读《西游记》,其中大篇幅的对佛教的描写和对道教的一些负面描写会给人一种褒佛贬道的感觉,但只要继续深入地去解读就会发现,其中的描写并不针对大的教派,只是在褒贬分支而已。
《西游记》中车迟国孙悟空与三位大仙斗法,所用的法术皆为道家法术,但最终三大仙落败并不是道法本身的好坏,而是三大仙所使用的是道家的分支符箓一脉,相比较孙悟空所学的道家正统法术,自然分支难以抗衡。其中也并没有宣扬佛教,亦没有贬低道教。
在比丘国识破人心炼丹的邪术也是在抨击当时社会流传的道家外丹派。而对于主张双修的内丹派,作者却非常的欣赏,还用了婴儿姹女、灵台方寸等词汇来进行描写,而这些描写也表现出了道禅合一的意味。
2.教义混杂,神魔互通,本心不乱
《西游记》中的神魔体系其实相当混乱,其中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诸多教义和神话传说,还有一些历史文献。整部《西游记》的主线描写的是唐朝时玄奘去天竺取经的故事,在作者对其进行了神魔化的创作之后,其中融合的多种教义和理念便成为了对人心最大的考验。
《西游记》的开篇即对三藏的道心有了描写,三藏站立在法门寺外听众佛家弟子阐述去西天取经的理由,当谈及妖魔神鬼之时,三藏沉默不语,然后曰:“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这种魔由心生,坚持本心就能驱除心魔教义在佛家与道家都有详细的记载。
在《西游记》体系中,不仅教义相互混杂,连神魔体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唐三藏的几位徒弟在受到点化之前都是一方大佬般的存在。
孙悟空号齐天大圣,一身修为通天彻地,师承道家祖师菩提老祖,可谓道家正统,其同窗好友也多是仙界大能;猪八戒本为天蓬元帅,为破军星化身,手握30万天兵,掌管雷部正神;沙和尚为玉帝贴身保镖,能力自然不必说。
这三位徒弟,原本都是道家体系下的大能,被安排下凡后皆被佛家点化,也印证了佛道两家殊途同归,最终的追求都是天人合一。
而在西行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妖魔,大都也都是仙佛两界的人物,而与这些妖魔鬼怪的斗法始终都贯穿着一部《心经》,而这部《心经》并不是某一教的典籍,而是将《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融合成一家,也是明朝中期三教合一思想的印证。在《西游记》中对于黑水河斗法,车迟国斗法,黑松林遇难,临近舍卫城祗树给孤园等章节,在孙悟空等人斗法时,唐三藏都是口念《心经》来稳定道心,消除惊恐。
在原著的《西游记》中,曾有一篇《序》,详细解释了书中人物和神魔都是现实中人的心理象征,降妖除魔即是修炼心性,由此可见,《西游记》虽是小说,但也是一部修心正道的名著。
二、西游释厄,万境归空
1.释厄扬善
《西游记》本身充满了神魔的奇幻意味,在《西游记》成书之前便流传着唐三藏取经的故事,宋元时期便有《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经》等话本,其成书融合了众多的传说和作者自己的想象。它最令世人惊讶的不是同列四大名著,而是其在不同时期的解读都能找到象征性。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国人在解读《西游记》时也多带有阶级斗争的心理,虽然得出了今人看来十分牵强的观点,但在那个年代,一部神魔小说被广泛阅读并解读,本身就非常的神奇。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西游记》会有许多与前人不同的地方。整部小说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既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有对人生百态的理解,而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事物的发展需要有因,有经过,才能得到结果。
而作者也区别了中国传统的善恶之念,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都太过理想化,在《西游记》中多次描写了善因无善果。乌鸡国王生平和善,乐善好施,但却惨遭灾祸,被压井底三年,待到唐三藏路过才得以获救。而这样的描写并不符合三教的教义,但却揭示了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愿望,而最终获救,也是寄托了释厄扬善的美好愿望。
2.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西游记》中对妖魔的描写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一些小妖也都做了详细的描写,包括语言、神态和动作等,而这些小妖影射到现实,基本就是一些助纣为虐的帮凶,虽然没有在实质上造成什么灾祸,但其本心已经没有了善念,成为了恶人,正所谓善恶只在一念间。
而在一些大妖的描写上就很下功夫了,从背景到法术,从装束到神态描写得非常细致,在唐三藏师徒一行在与这些妖怪搏斗时大都是战斗不赢,只能求助其他神仙、佛陀才能摆平,而这些大妖的被收服后的背景也令孙悟空难以下手除恶。这样的描写无需照进现实便已经令读者看透了满天神佛的伪善,为了增加西行取经的难度,这些大妖很多都是从天上下凡二来的神仙或者神兽。
试想,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想出入天庭是何等的困难,需要经过的守卫又何其之多,一些天上的小神小仙,坐骑神兽,在没有授意的情况下,又如何走得出南天门?而这些大妖下界成为妖魔,必然会给百姓带来痛苦。那么这场西行取经,本质上是不是已经变了,究竟是渡人成佛,还是佛已成魔。
如果将这些大妖照进现实,那么作者想要表达的已经不是寄托,而是对上层社会的统治阶层的失望和悲哀。当底层百姓还在教育下一代努力向善,不要一念成魔的时候,他们的统治者已经化身恶魔,却还在教导他们向善是正确的。
三、对自由的向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西游记》中对仙魔神鬼的描写都非常的露骨,满天神佛的虚伪,四处作恶的蛮牛妖,这些都是现实中人的内心里野蛮思想放纵的一种表现形式。
身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作者表达出了深深的无力感,但无力并非颓废,作者虽然是个文人,但依然有着顽强的拼搏精神。
他以《西游记》为载体,在书中畅快地表达的自己的内心所向,虽是影射象征,但也处处透露着对现实的揭露。无论是金蝉子几世轮回希望传道于民间,还是孙悟空闹天宫、踏地府,都是作者对自由的一种向往,是对桎梏枷锁的一种挑战。
当《西游记》中师徒一行历尽艰辛,最终取得真经,而师徒也相继功德圆满化身成佛时,表面看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实质上,是作者对生活奋斗的希望,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
总结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以神魔怪鬼为主角,内容天马行空,荒诞怪离,通过象征性的手法将作者的思想性格、创作态度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一一描绘,留给我们后世人的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经典的时代演绎录。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西游记》算是中国神传说转型的开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研读《西游记》,不仅仅是因为他令人着迷的情节,更多的是希望能解读它背后隐含的深意。
参考文献
1.《西游记》
2.《西游·降魔篇》影评
3.从神魔关系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