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电影警察荣誉「警察职业荣誉」

作者:从易

丁黑执导、赵冬苓编剧的《警察荣誉》,以高口碑落下帷幕。自开播后,该剧收视与热度抢眼,口碑不断攀升,是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之一。作为警察题材电视剧,《警察荣誉》走的不是“强情节、强冲突、强悬念”路线,而是聚焦基层派出所,刻画基层民警群像,呈现基层社会百态,致敬平凡英雄,传递温暖力量。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警察荣誉》所获好评给现实主义创作带来了诸多启示。

俯下视角 呈现基层百态

观众更为熟悉的警察故事,往往是刑侦题材故事,尤其是这几年出现了悬疑短剧的创作热潮,剧中出现的警察几乎都是刑事警察,比如《沉默的真相》《谁是凶手》《猎罪图鉴》《暗夜行者》。刑事案件一般影响重大,犯罪嫌疑人不仅狡猾,更是凶险,刑事警察对案件的侦破需要斗智斗勇,有时也游走于生与死的边缘。刑侦故事本身具备强烈的戏剧性和观赏性,刑事警察的睿智、果敢、英勇亦值得大书特书。

不过,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反映应该更全面、更宽广、更真实,而非局限于现实的某一个侧面。编剧赵冬苓在创作《警察荣誉》前做了漫长的准备工作,接触了大量民警,体验他们的生活。“公安题材的作品大多是写警察如何破大案除大恶。我在创作中接触到许多基层民警,他们就像剧中的赵继伟一样,默默干了许多事,却不一定被大家所看见。但对于警察这个职业来说,他们最大量的日常,其实就是基层派出所琐细、纷乱的工作,化解矛盾、保一方平安。创作一部反映基层派出所普通警察工作生活影视剧的想法就是这样明晰起来的。”

《警察荣誉》就是这么来的。它聚焦一个基层派出所,警察出警处理的几乎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儿,比如电动车丢了,楼上人家的生活噪音太大了,公交车上因为让不让座引发纠纷,遛狗不牵狗绳,等等。这些都是民事纠纷,民警的工作主要是调解矛盾、化解纠纷,工作细微、琐碎也费劲。

一些观众认为,这类鸡毛蒜皮的事儿哪有生死对决的刑侦故事好看;不少创作者也囿于这个思维误区,因而长期以来制作方对基层民警的故事兴致不高。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一方面,基层民警是警察中的主力军,他们面对与处理的多为细微、琐碎的生活纠纷,如果对此视若无睹,那么警察题材的创作也会是片面的。另一方面,现实从来都是创作的富矿,现实里处处都有“好戏”。这也是为什么《巡逻现场实录》《守护解放西》等真实记录基层派出所出警故事的纪录片,能获得如此高的口碑。

因此,单从作品的取材来看,《警察荣誉》已经脱颖而出了。它俯下视角,通过基层民警的工作日常展开一幅众生百态的基层社会画卷,可谓补上了国产警察故事欠缺的另一块拼图。现实主义创作的应有之义是,拓宽观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警察荣誉》为此作出了努力。

打破光环 致敬平凡英雄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该如何刻画这群基层民警?

现实主义所倡导的人物塑造方法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是环境的产物,是我们中的大多数;现实主义同时具备“超越性”追求,典型人物身上浓缩着我们所追求的美好人格。换句话说,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允许主人公有瑕疵存在,同时能以主人公的人性光辉对观众进行价值引领。

《警察荣誉》是一部群像戏。剧情的主线是八里河派出所来了四个年轻人,四个年轻的民警构成了剧情一条重要主线。他们各有特色与想法,也有着各自的困扰。李大为开朗、外向、鬼点子多,也有些鲁莽。作为烈士之后,夏洁受到派出所诸多前辈更多的关照与呵护,这也成为她的负担,她渴望挣脱羽翼成长。杨树作为北大高才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更为理想化,只是理想与现实需双向奔赴,而非理想脱离现实。作为从农村考出来的穷孩子,赵继伟非常勤奋,一心想要做出成绩,不免有急功近利的一面。

他们都不完美,正因为不完美,年轻的观众或许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成长也给年轻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召——见习期过后,平凡的他们蜕变为守护一方平安的英雄。李大为少了浮躁,更为沉稳;夏洁珍视父亲的荣誉,自己也成长为英勇的女警察;杨树在真实的基层中感受到现实的复杂,理论知识不再离地三尺,而能与现实进行结合;赵继伟从琐碎的工作中确证工作的价值,去除功利、脚踏实地……

用丁黑导演的话说,《警察荣誉》的角色塑造与其叫“突破”,不如叫“回归”,“对现实的‘回归’,对人性的‘回归’”。几个年轻警察跟我们一样是平凡人,有缺点、会自私、有时也急功近利。可哪怕平凡,他们始终不忘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始终致力于成为更好的自己、致力于把工作做得更好、致力于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他们闪耀的人性光环才更动人,他们由此丰富了“警察荣誉”的内涵。

化解矛盾 构建温暖人间

《警察荣誉》直面人民群众诸多内部矛盾,直面基层社会的复杂性。比如村民上楼之后,不同村落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因为村委会的职能大大削弱了,就像台词说的“一没职,二没权,三没钱”,村委会调解的积极性与能力也就弱化了,一有矛盾就得靠民警解决。而面对村落之间积怨已久的冲突,民警喊破嗓子都不一定有人听。

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应满足于矛盾的罗列,否则就徒增焦虑;它还应该给出化解矛盾的方法。难能可贵的是,《警察荣誉》没有采取“爽剧”思路,不是轻而易举、理想化的皆大欢喜,而是细致地将矛盾铺展开来,让观众看到矛盾化解的艰巨性,并试图在情、理、法之间达成均衡。

比如剧中有一个老人养的狗吓坏了一个小女孩,老人非但不认为自己遛狗不牵狗绳有错,反而讹诈起女孩的父母。女孩父母拒绝被讹诈,老人的子女就天天去女孩家骚扰,搞得人家鸡犬不宁。大快人心的矛盾化解方法是,将老人的家人都绳之以法,对他们的恶行进行起诉。但民警的处理方法是,让女孩的父母后退一步,双方和解。观众自然觉得费解:为什么好人要向坏人让步?剧中的资深民警给出的答案是:老人一家就是典型的胡搅蛮缠,哪怕起诉了,他们也会拒绝认错,何况整个起诉过程可能要持续一两年,这也意味着女孩的家人接下来一两年没安生日子过,矛盾反而会愈演愈烈。所以民警认为,女孩的家人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儿,矛盾能就地化解便就地化解,哪怕意味着适当的妥协。

观众不见得都认可这个处理,但它确实是基层民警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的一种做法。很多时候,诉讼是成本很高的化解矛盾的方法;在法律有所不足的地方,情与理可以及时补位。于情而言,不必跟老人家一般见识;于理而言,放过他人,本质上是为了放过自己。而诚如编剧赵冬苓所说:“社会就是在这种反复拉扯中不断进步的。如果只看到妥协和忍让,看不到在这过程中社会的进步,那是一叶障目。但如果只希望看到正义的实现而不希望其中存在着任何的妥协与综合考量,那也是不切实际的。”

《警察荣誉》深入老百姓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务实有效地一一化解矛盾。他们化解矛盾既要遵循法律,也要有丰富的民间生活智慧。民警在调解时,将情、法、理融合,“有耐心、有政策性、有悲悯之心”,既让社会生活秩序尽快在矛盾发生后重回正常,同时也构建了一个温暖、充满人情味、安全感十足的烟火人间,给观众带来希望与力量。这是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的“治愈力”。

《警察荣誉》的成功,又一次佐证了现实是创作富矿,脚踏现实土地,深入现实生活,就有令人惊喜的收获;也佐证了现实主义创作仍具有磅礴的生命力,我们期待在好作品的启示与带动下,有更多现实主义力作涌现。(从易)

来源: 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