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用KEEP做运动的时候,我偶然看到叔本华的一句话:“纯粹的阅读和经验一样,并不可以取代思考”,忽然让我意识到,大学毕业之后,尽管读书的习惯没有丢掉,也多少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和无常,但真正的思考却变得越来越少,不论是人生、理想、信仰,还是一些复杂问题。但纯粹的思考并不容易,需要借助一些技巧,比如交谈或是写作。对于性格相对比较内向、朋友圈子比较窄的我来说,交谈的机会甚少,所以我决定先从兴趣出发,进行小说创作。
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小说创作,所以我找了一些书籍和课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契机下,我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我们都不陌生,原名周树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也是近代最杰出的小说作家,创作的小说《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于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压迫和禁锢,他以笔代枪向旧社会和旧礼教发起冲锋,用自己的“呐喊”唤醒了当时麻木、愚昧、迷信的中国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萌芽和发展,被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称为“现代中国的圣人”。
我在初中、高中和大学都曾拜读过《鲁迅全集》:读《阿Q正传》时,我如坐针毡,因为在阿Q身上,我分明发现了自己的影子;读《祝福》时,我为祥林嫂的遭遇痛哭流涕,对那个社会充满绝望;读《孔乙己》时,我又深深地同情孔乙己所遭遇的不幸,同时对他所代表的没落知识分子抱残守缺的心态深恶痛绝……我被鲁迅先生的文笔、构思和立意深深折服。直到看到《中国小说史略》,我才知道为何鲁迅能写出这样深刻而伟大的小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读中国小说史略你才能知道鲁迅先生小说素材的丰富。小时候我学过一篇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时的我只关注幼年鲁迅在百草园玩覆盆子,挖何首乌,按放屁虫,却不曾关注他在三味书屋埋头苦读。他对于中国古代的小说的熟悉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不论是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诸子百家,还是后来出现的汉乐府、魏晋志怪、唐传奇、宋人话本、元曲、明清小说,他都熟稔于心,于文字间信手拈来。整部《中国小说史略》,基本有一半内容就是鲁迅先生列举的古代小说的例子,也正是因为这些例子,让这本书更加丰富且令人信服。
《中国小说史略》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清晰,这一方面取决于素材丰富详实,更取决于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小说源头的探索和发展的追溯。他从中国古代神话出发去寻找小说的源头,因为对中国古人来说,神话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小说有了坚实的根基——中国先民的现实和精神生活,后来不论是荒诞的志怪小说、神魔小说,还是现实的人情小说、历史演义都承袭这个共同的“祖先”,由此,小说的根和枝干延伸的方向被找到了,这个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很多的文化学者和小说家。
大胆假设,敢于创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中国小说发展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认识角度和看法,真正为后来的小说研究者和小说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在研究中国小说的发展时,他认识到了中国小说创作中的一种反复现象,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志怪小说在明清之交又变得盛行,这和社会环境又很大的关系,已经带有朴素的唯物史观;他还发现,中国古代小说并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善于承袭古人和借鉴外来的,前者有枕中记得多次重新演绎为证,后者有佛教中吐出人,人又吐出人,以此循环往复的故事的数次借鉴为证,这种承袭和借鉴正是让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成熟所毕竟到必经之路,也是当代小说创作家所必须要认识到的规律——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小说是一个时代风貌的最真实的反应,鲁迅先生的这篇《中国小说史略》不仅为小说创作者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素材,深刻的观点,也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古代小说,了解古人生活的渠道,值得每一个读一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