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
我平素酷爱旅游,也去过很多地方。黄山的“奇、秀、险、俊”,让我流连忘返;云南石林的鬼斧神工,让我惊叹不已;张家界梦一般的《阿凡达》中的“悬浮山”,让我如在画中游;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更是让我感慨万千……世界各地无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深镌刻在心上。可是,当我时隔多年,再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乡下。看到一缕炊烟袅袅婷婷,随风送来农家饭菜的香味。骤然之间,便感觉有一股热流在眼眶内涌动。这是一幅烙印在我内心深处的美景。
小时候,我生活在皖东丘陵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时常喜欢独自坐在远离村庄对面的大尖山上俯瞰家乡。眼前简直就是一幅生动的水墨画:村子周围沃野阡陌,碧水环绕。村内绿树掩映,鸡犬相闻。村里村外,虽然没有常年的小桥流水。可村里一色的青砖黛瓦的房舍,还是让人感觉有了一股江南水乡的韵味。尽管如此,我一直认为,村子最美的样子,还是在做饭时分,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看着那流动的炊烟,突然之间,就让我感知到那画是鲜活的,灵动的。因为,那是多了一股人间烟火的味道。炊烟有时候浓厚,有时候青淡。烟雾随风摇曳,舞姿妖娆。微风中,炊烟缓缓升腾,仿佛羞涩的少女,步履轻盈。大风吹来,炊烟弥漫,几处炊烟相互交织,村树房屋忽隐忽现,如海市蜃楼。整个村庄,随着炊烟的变换,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
每当那阵阵炊烟由浓变淡的时候,在村外干活的乡亲,知道家里饭菜已经做好。便会相互召唤,各自回家。村子里也会响起父母亲呼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每一声高亢的呼唤,都会拖着悠长的余韵。像一股爱的暖流,让听到的孩子,一边高声应答,一边飞也似的往家里奔去。
对于烟火的渴望与理解。体味最深的是有很多次外出晚归时。在夜幕降临,周围一片漆黑的时候。对烟火的渴望十分强烈。那烟火,仿佛是遮风挡雨,驱除危险恐惧,给你依靠和爱的港湾。每当转过一个山脚,看到村子里的点点灯光,知道离家近了,知道那灯火处,有等我归去的父母弟妹。所有赶路的疲惫和对黑暗的恐惧,瞬间一扫而光。一股暖流在心里流淌。那寻常的烟火,就是一种爱的等待与召唤。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呀!忘不了,无数个灯火下,一家人吃饭闲聊时的其乐融融。没有生活的纷争负累,没有灾难战争的威胁伤害。那些日子,即使不十分富裕,却不缺少爱的呵护与包容。每每想起那样的场景,心里就有一股幸福的东西在流动。
其实,不管是曾经乡下的炊烟袅袅,还是夜色中的灯火点点,也不管是现在城市夜幕降临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里的万家灯火,也或是迷人的霓虹闪烁。那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烟火气息。可是,在这平常的烟火气息里透着一股安宁与祥和,团坐着千万家的幸福与温馨。
正如有人说:烟火气就是一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就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就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每一个寻常的烟火,都是最美的风景。
所以,我也时常想:如果自己能够拥有一双丹青妙手多好。我一定会奉献给大家一幅,刻在我记忆里的寻常烟火美景图。
作者简介:
孙伟,男,安徽全椒人。文章发表于《滁州日报》《全椒晨报》《笔锋文学》等刊物和《西部散文选刊》《天府散文》等网络平台。系列行走散文入选《2017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偶有诗文在全国文学大赛中获奖,获奖诗文被收录于《黄瓜礼赞》《艾香远兮》《粽香集》《诗词达人写寒亭》等文集。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