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与老友二人,相约在家门口看了这场《驴得水》。其实先前在看到电影预告片的时候,就觉得应该是部不错的电影,于是,在接连两次与朋友“饭后约影”此片失败后,终于在映期内一了心愿,当然他也确实没让我在国产电影低迷的时期继续失望。
正如电影的宣传海报所写的一样——“讲个笑话,你可别哭”。这又是一部开心麻花似的黑色幽默的讽刺剧。如果说《夏洛特烦恼》是开心麻花从话剧到电影上的一次尝试的话,《驴得水》可以说是把话剧的讽刺艺术在电影中表现到了极致。
讲到此,可能那些专业影评人士又会指责我缺乏艺术审美,对电影拍摄了解的凤毛麟角了。诚然,如果从五星的角度来说,从影片的拍摄手法、画面组接、背景映衬、场景特效乃至演员选用都最多只能打到一星,而且确实是活生生的将舞台话剧搬上荧屏变成了影视剧。但就是这样一个小成本、无明星、布景简单的片子,在编剧、导演原班人马执导、话剧演员用演出了五年的剧本本色演出下,却将片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性本质的刻画,乃至台词包袱的演绎都堪称完美,入木三分。
先放下剧情简介:该片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讲述了民国时期(1942年)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影片中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此段文字源自度娘,既然是剧情简介,更多内容就成了剧透了,还是留个朋友们自行观影补脑为好。)
继续回到电影,这部电影依旧展示着开心麻花高水准的喜剧能力,故事的前半部分笑点密集而自然,即使是带三俗的荤段子也不显得低级,反倒是让人感觉是在用一个又一个“大写的污”为后半程剧情的陡变与人性的显露造势,用喜剧的方式来演绎悲剧,用讽刺的手法来刺痛人性。
既然当做影评来写,就干脆从片子中人物说起,而剧中的每个角色在演员塑造的形象下,又都有着代表各自性格特征的台词和标志性言语,不妨就由此说起……
校长
从开头带领大家给“驴得水”的“别墅”——驴棚灭火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他最信奉的两句话一是“我是校长,一切听我指挥”、另一句是““办大事者要不拘小节”。前一句让驴棚小火变大火,最后直接烧没了;后一句最终差点连自己的女儿都搭上。他是那种骨子里为了理想总是为了理想而妥协的人,每一个说谎都在用自己的理想最掩护,说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教育梦想,为了学校能存在下去,不惜带头“去吃空饷、造假编制”,一步一步妥协,又一步一步犯错,他想尝试去改变一些现状,却又最终屈服于现状,他能默许张一曼去“睡服”铜匠,也能在铜匠老婆找来时暗示让一曼出头,更能在铜匠的逼迫下亲手一剪一剪的剪去一曼的长发,甚至还曾想“有教无类”的去教化愚昧的铜匠,可教育出来的人最终都为了自己的心中不择手段时,这样的教育还有意义吗?
裴魁山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人,一个胆小怕事又有些猥琐的男人。这也正应和了他的那句至理名言——“凭什么用你的道德标准绑架我的利益?”。在他的眼里,金钱和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即便是在向张一曼表白时,也是用“有同学在西南联大能帮忙当助教,只要你跟我走”这样带着交换和筹码的想法去表白。他对一曼的爱,不是发自内心的爱,而是一种站在自己是这个女人的救赎者这样的角度。所以被一曼“背叛“以后,就现出了一种”你以为你是谁?我看得起你才喜欢你,我得不到谁也别得到“的阴险嘴脸。他对一曼的爱都变成了恨,直到用最恶毒的话羞辱她。最后,为了得到金钱,他卑躬屈膝的给金主谄媚,在美国慈善大使面前解释着铜匠的“死而复生”,从圣经论说到欧洲史,知识与卑劣齐飞,无耻共才华一色,变成了最无耻狠毒的狼。而在裴魁山身上的另一个亮点,则是那件后来穿在身上的貂皮大衣,那件在酷热夏天都不肯脱下来的貂皮大衣到了后面穿在了“变坏”的铜匠身上,此时的貂绒仿佛成了一种串联人物性格的暗线。在影院看到这里,我竟然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俄国作家契科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二者尽管风马牛不相及,却在某一点上有着惊人的雷同。
周铁男
如果单纯名字看,影片的前半段“名如其人”,够铁、够男人!可以为了学校生存捐工资,可以为了校长去打人,也可以为了保护弱者去以死相拼……但所有的一切都在警卫队长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发生了改变。他的人生从“谁杀驴,老子弄死谁”到昏死醒来后抱着特派员双脚痛哭流涕的“别杀我,求求你,别杀我”,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一颗擦脸而过的子弹。死了的铁男也许是壮士,但是活着的铁男,永远变成了一条狗。而他后来在劝说自己心爱的孙佳嫁给铜匠时的那句台词——“你知道子弹划过脸是什么滋味吗?你就是一个孩子,幼稚!”(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如此。)曾经正直的,仗义的,无畏的愤青周铁男,没有死在枪下,却死在了死亡的恐惧中。而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难以承受的往往不是失败和死亡,而是对于失败和死亡的恐惧!
铜匠
影片的开始,铜匠是一个老实巴交的送水人;是一个类似“牲口”的人物,是一张普通的白纸。他单纯善良没文化,稀里糊涂就被几个知识分子洗礼:被洗澡、被培训、被“睡服”。在校长“有教无类”的教导下,在孙佳后续的辅导下,除了先前的“nice to meet you”外,还能读书识字了,而让其做出这些改变是那张一曼,让其疯狂泯灭的也是张一曼。剧中在他与曾一夜“睡服”自己的女神道别时的那句“我们到底算什么?”配合着一曼留给他的那一缕断发,我甚至相信,站在梁上望着女神远走的背影铜匠唱起的那首民歌(回来从网上查了一下,是一首蒙语民歌,歌名为《月夜》)是最最心底的流露。而当后来被心爱的女神当面一字一句的重复说完那句“你——在我心里——就是牲口”时,就如同在他淳朴的心里狠狠的插了一刀。这一刀,彻底改变了他,也彻底激怒了他,更使他完全的崩溃。铜匠丢下她发丝凄凉的手势,预示了悲剧的开始。他不再是单纯的动物,明白了受教育前,人们看不起他;让他接受教育,多半也是为了利用他,因此他也对教育报以最大的恶意。所以因缘巧合成了文化人,却仍然没有摆脱“牲口”的本性。
孙佳
每个人儿时纯真的状态,每次都一针见血,看似是小孩的幼稚,其实最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从影片开头给驴棚灭火起,她一直在努力,在尝试,试图改变这个社会,改变不合理的现状,但最终却是看着心仪自己的男人变成一条狗,自己尊敬的父亲为了理想牺牲自己,以至于最后连那头驴都保不住的时候,她终于离开了这个地方,去找寻新的希望。
【字数篇幅的关系,把余下的几个人放在一起来写】
特派员
特派员:作为教育部的特派专员,自称曾留学英国,结果是目不识丁,但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执意要将“吕得水”同志塑造成国民教育的典型,后来在蒙骗美国慈善大使的过程中,“十万经费”、“一万美金”那些字眼儿将其无知和装腔作势极尽辛辣嘲讽。而他的那句经典台词“在大局面前,原则算个屁”,更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特派员的两个手下:警卫队长和贴身助理,一个算作走狗,只会利用手中的武器——枪(尽管枪也用的不好,一次打偏,一次被抢),去说话和证明自己的存在;另一个可称之为犬儒,尽管险恶,但从片中隐约交代的一些细节能看出,还算人性尚未完全泯灭。开始的时候,周铁男冲着特派员助理唾了一口,等到一曼被强奸的时候,铁男像个窝囊废一样躲在墙角时,助理出现了,他心里想得是,这些所谓不妥协的人,其实跟自己一样,甚至还不如自己,最后还向铁男唾了一口,示意也瞧不起对方。
至于那个美国慈善大使,无需过多语言赘述,那一句“不可思议的中国”让人浮想联翩……
写到这里,似乎忘了一个片中最重要的任务,正所谓,最重要的总是放在最后。
张一曼
虽然把她放在最后来写,但将其当做片子的一号主角想必都没有什么争议。她那句经典的台词:“算了,让我”睡服他”!”也能算作本片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了。而这句台词恰恰又是她性格中特有的一面。放荡?追求自由?过一种简单又毫无约束的生活?还是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改变甚至伤害一个又一个和她“接触”的男人?(每个人评判的角度不同,故我也无法准确的用一个或几个词句界定她的为人)
也许如同一些看完电影朋友评价那样,导演想把她塑造成敢于冲破世俗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怎奈她的观念太过超前,约炮,烫头,撩人,穿着开叉很高的旗袍、卧室挂满不相符的海报。她可以与裴魁山暧昧的玩“谁先眨眼谁输”的对视游戏;也可以三言两语就商量“你屋还是我屋?”;更可以聊骚般的“教给铜匠站姿夹紧,”还可以“以睡服的名义帮他解锁姿势”。或许在她看来,与男人上床就是图个高兴,为了爽,根本不用谁来负责,也不要跟谁结婚。也许片中的与她的两个男人,魁山与铜匠或多或少走了心,但人家就是走个肾,上完床提起裤子依旧是朋友,高高兴兴,坦坦荡荡。
可若是这样,却又不能全部概况她的性格为人。因为当
魁山向她表白时,她说出“我以后不招你了”时的愧疚之意,以及铜匠与之道别时剪下的那缕卷发直到后来铜匠老婆找来时,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在羞辱过铜匠后,手中抓着断发,说出的那一句“对不起”等等,能感觉出她还是有情有爱的女人。而影片后半段当铜匠因为对她“爱之切恨之深”当众报复她时,张一曼那一下又一下自己抽自己嘴巴的时候,她的性格又变成了另一个人,而那几个巴掌,打在了她自己的脸上,却疼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说了这么多,大多数人都更喜欢张一曼在剧中唱歌的片段,觉得那才是她人性本来的显现。确实,在午后的阳光下,在一张条凳上,一边剥着大蒜,一边轻声吟唱,阳光洒在她的身上,美的像一幅画。一句“昆明有雪吗?”搭配着扬起飘落在脸上的蒜皮,仿佛漫天的飞絮,背景中是她脸上那自由自在的笑容。那个时候的她或许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是这样的幸福时光总是短暂的,所以在那个特定环境里,她只能用身体的放荡掩饰内心渴求爱情而不得的空虚,顺便解决一下生理的需求。(这样看来,就不难理解坐在我前排的两个小姑娘在演到这个场景时发出的那句“好美啊,好感动啊”的言语了)
最后,即便如此,当张一曼唱起那首《我要你》(由扮演者任素汐原唱)的时候,她确实美丽,也确实好听,也确实唱到人的心里,不如就以此作为文字的结尾吧!
我要,你在我身旁。
我要,你为我梳妆。
这夜的风儿吹,吹得心痒痒,
我的情郎。
我在他乡,望着月亮……
PS:结语:即便洋洋洒洒近5000字,也未能完全解读影片的全意。(中间还忘了分析铜匠老婆的人物性格了,留给朋友们观影后自定义吧!)
其实在剧中的诸多台词、情节构置、细节处理、隐喻隐射都有其深意和寓意。正如影片名字叫《驴得水》,片中的两个驴得水都象征着中国人。(驴失声,铜匠不说话;驴真死,铜匠假死)是非对错,自有答案。片子震碎的不是灵魂,唤醒的却是是人性。针砭时弊也好,借古喻今也罢!反正导演编剧巧妙的架构成功躲过了审查,让人惊叹竟然没被剪的支离破碎就上映了?
【随笔@依然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