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看时间,该去上班了。”《北京折叠》的文末写到。我的思绪从行云流水而又跌宕起伏科幻世界又回到了现实。
是的,这本一直让我反复阅读品味的文字来自于《北京折叠》。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2016年8月荣获第七十四届雨果奖,这是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我国作家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整个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意象恢宏,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刻焦虑。小说主要讲述了垃圾工老刀为了女儿糖糖上幼儿园的学费,不惜代价克服种种困难从第三空间穿越到第一空间的故事。小说的暗线就是第二空间的秦天与第一空间的依言之间的感情变化。小说以惊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第三空间相互转化时的场面。
晨光熹微中,一座城市折叠自身向地面收拢,高楼像是最卑微的仆人,弯下腰让自己低声下气,切断身体,头碰着脚紧紧地贴在一起,然后再次断裂弯腰,将头顶手臂扭曲弯折插入空隙。高楼弯折之后,重新组合蜷缩成致密的巨大魔方,密密匝匝的聚合到一起,陷入沉睡,然后地面翻转小块,小块土地围绕其轴180度翻转到另一面,将另一面的建筑楼宇露出地表,楼宇由折叠中站起,身在灰蓝色的天空中,像苏醒的兽类。城市孤岛在橘黄色晨光中落位,展开,站定,腾起弥漫的灰色苍云。
除了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描述外,我更喜欢书中生动形象的生活写照。
在他们身后,清理队已经缓缓的开了过来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将人们扫回家
这是第三空间即将转换的场景。让我脑海中不禁浮想出现实生活中城管与小摊经济老板之间的较量。
进入第二空间映入眼帘的是小吃是新疆大枣,东北拉皮,上海烤麸和湖南腊肉。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三空间“在脏兮兮的餐桌和被争吵萦绕的货摊之间穿行”。这些极具有细节特质的描述,让我感觉《北京折叠》这部科幻小说与其他科学幻想相比较,更加注重的是人文,更加注重的是对科幻设定下世界中那个社会状态的描绘。
当然,这与作者的经历也密切相关。作者郝景芳,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博士。在她成名之后,她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进入心心念念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身边全都是物理学大佬,而她相比较学习却有点吃力。有一次当她鼓起勇气问他的同学一道她很久都解不开的物理题时,他的同学却说,哦那题我没看,因为太简单了。她确实自卑过,但也因此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天赋。她也在北京城郊住过,在城管来临时小贩们总会急急忙忙的离开,这让原本热闹的街市又安静下来。她就开始想到是否有这样的空间和地方,能将这些人群隐藏起来呢?可能这段经历让她真真切切体会到最接地气的生活了吧。也让她诞生了创作北京折叠的灵感。
文章用最真诚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你体会,让你细品其中的阶层差异。折叠城市分为三层空间,三个空间的生存时间和生存人数差距较大。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口,从夜晚十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四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文章也的确在细节上打动人,比如说,明明自己并不富裕的垃圾工老刀却捡回来一个女孩儿糖糖并希望将她健康茁壮的扶养长大。出生于第三空间的老葛,在老刀闯入第一空间时挺身而出,才缓解了老刀的尴尬境地。
读完小说,我感慨三个空间的生活状态和质量差异之巨大,我被生动详细的细节描述所吸引,我被叹为观止的空间折叠所折服……当我读到三四百块钱一盘回锅肉的时候,我莞尔一笑。这有可能就是未来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的生活吧。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从第三空间到第一空间的老葛,就是因为考上了军校才实现“空间穿越”。三层空间的划分固然残酷,但确实有跨越等级的方法啊——那就是学历。
《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既然有希望,我们就寻着光芒出发,努力后的结果不会让我们失望!
《北京折叠》值得一看!
喜欢的话就点赞加收藏哦。关注我,get更多优质内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