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莫言的两部莫名被禁又莫名开禁的长篇小说「关于作家莫言」



莫言的两部莫名被禁又莫名开禁的长篇小说

大民

莫言的获奖肯定会给中国人带来一点点对文学图书的兴奋, 书店和网站上, 莫言图书的忽然热销, 就是明证。 可是凤凰网的调查发现, 了解或者阅读过莫言的, 并不是很多。 有个文学群里的年轻人,对我莫言获奖志在必得的预言,大不以为然,并给出了两个理由: 第一,他没有一生只写一本书,他写得太多了。 第二,莫言获奖是对诺奖的嘲讽。这种莫名逻辑在网上很流行,完全不用了解作品也可以滔滔议论。幸运的是这个孩子第二天就看了《蛙》 的一半, 尽管没有耐心继续读, 且急切的写了评论。

我跟踪莫言三十年了, 他的所有文字出版物我都有。 包括给我的信件,和在北师大混文凭的时候“史记研究”选修课作业复印件。 而且,诺贝尔是给作家的, 不是给作品的。 我冒昧的梳理一个大纲, 以节省读者的时间。 短篇小说:《枯河》《爆炸》《白狗秋千架》, 这3篇三篇属于笼统的儿童文学范畴, 《枯河》 进了人教社选修课教材, 不难找到。 《爆炸》有自叙传色彩, “我”当兵回家探亲, 发现农村媳妇怀孕了,而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为了纪律和前程, “我”坚持流产, 与父亲发生冲突。(这个故事在后来的《蛙》 里重复再现)父亲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嘴巴。 这个嘴巴发生之时, 他感觉有什么宝贵的东西爆炸了。莫言是新感觉派的高手,也有点意识流, 这出神入化的嘴巴, 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 《爆炸》的本质性情节来源,就是莫言的妻子去打胎。因为莫言在部队,他要提升干部, 就不能生二胎,而他的妻子,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农村人,没什么文化,受农村习惯的影响,非要为莫言生一个二胎。莫言壮年时候是一个人在北京苦熬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性焦虑,当时非常信服日本文艺流派“苦闷的象征”,那时候的苦闷可以说是莫言创作的主要动力,有时候到了崩溃的边缘。终于把青春期熬过去了,穿了燕尾服,夫人则一身华贵的蓝色旗袍,算是熬了个功德圆满,人生赢家。莫言那些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有点像初中生在课桌上画生殖器图,有点小邪恶,小刺激,小发泄。屁股、yin毛、大便之类,时有出现。所以,莫言在部队接到通知,赶回乡下,去劝说妻子去流产。这就是这个小说的核心情节。

中篇《透明的红萝卜》,写的是人民公社时期水库工地上的故事, 一个小孩, 的视角。 童年记忆在莫言小说里, 占了非常大的分量。 核心事件应该是饥饿。 这篇小说好评如潮, 莫名其妙。 艺术上的独特性, 给人惊艳的感觉。 成为当年度获奖中篇小说, 后来入选教材。 新感觉派的全盛时期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在刘呐鸥和穆时英弃“文” 从政之后, 施蛰存又于1935年2月离开《现代》 杂志。 到此, 这个来去匆匆的文学流派则像彗星一样悄然而逝了。新感觉派小说创作总体倾向的一致性, 构成了这个流派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但是, 他们创作倾向上的一些严重弱点也导致了这个流派的解体。 譬如, 他们忽视内容的重要性, 一味地追新求奇, 使其小说的审美理想与生活理想, 同群众的民族心理、 欣赏趣味产生了相当的距离;同时, 技巧的新、 奇、 怪并不能掩盖生活内容的空虚, 反而使一些“新兴” 的技巧失去了富有创造性的魅力。 这种难以克服的矛盾, 使他们陷入了严重的创作危机, 于是这个流派在困境中只好分道扬镳、 各奔前程了。

新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是莫言, 他的《透明的红萝卜》 以构思的奇特、 感觉化、 体验化的叙事方法和空灵的意境震动了文坛。 新感觉派后继有人。 这种流派短期内不会消失, 因为它还有市场, 还有读者。 但是, 从长远来看, 跟着感觉走不一定可靠, 感觉总是事物的表面的东西, 给人以浮浅的印象。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红高粱》。 第一次用“我爷爷”“我奶奶”的叙述角度。 写的是土匪抗日。 因为拍成了电影,暴得大名。 张艺谋在威尼斯获了大奖, 也是中国电影在西方世界的处女秀。 后来人们批评莫言或者张艺谋集中于两点: 第一, 土匪抗日匪夷所思, 摧毁了此前的正史给人的记忆。 第二,往酒坛里尿尿能够成就好酒, 太不卫生。 长篇《丰乳肥臀》, 洋洋 58 万字, 可以说是莫言的心血之作。 用独特意象表达对土地, 对母亲的爱。 题记里写的是“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他母亲若是识字,肯定接受不了如此另类的孝心。故事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说起,第一页是母亲上官鲁氏生孩子,外边来了土匪。然后在不同历史时期遭遇了不同的男人,包括土匪、游商、传教士……生下了八九个孩子,孩子们又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直写到改革开放。 很多外行看了书名就骂上了。 有些亵渎神圣的地方, 则成为业内人士的火力点。 比如写到了饥饿, 国营农场食堂的炊事员,用一个馒头 就把高贵美丽的俄罗斯血统的美女(招弟)强奸了。 这美女十几天没吃饭了, 匍匐在地, 大口吞咽馒头, 领导就从后边插入了。 这部小说,跟贾凭凹的《废都》一样, 成为一定范围内的禁书。

《檀香刑》写的是义和团故事。 里边对酷刑的描写, 比如剥人皮, 触目惊心。 莫言对丑陋、血腥和暴力, 有一定程度的偏好。 《四十一炮》《生死疲劳》, 题材上有交叉, 写的是大跃进时期农村的故事。 形式上非常花哨。 《蛙》,第一次设计到了计划生育题材。 我的“姑姑”年轻时候是接生婆, 后来成了计生干部,老年出现了幻听幻视, 总是看见无数血淋淋的婴儿, 成群结队以各种可怕姿势,向她哀告。后来“姑姑”开始了救赎,似乎办了幼儿园。 计划生育是文学创作的禁区,莫言却出乎意料突破了, 这可能是归功于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力, 得到了有关部门网开一面。 有迎合西方之嫌疑,总体水平不是最高的。

《天堂蒜苔之歌》,一开始叫《愤怒的蒜苔》,显然仿造于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斯坦倍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写的是资本家与农民争夺土地的故事),取材于 1985 年山东省苍山县蒜农围攻县政府的群体事件。县政府提倡种植大蒜, 农民听了政府指示, 收获了却找不到销售渠道。 就把政府围了,砸了。 轰动全国。 莫言用小说笔法写这个事件。 每个章节都用瞎子说书的弹词开始, 对现实题材进行了成功的陌生化处理。 不过里边警察和农民的冲突, 那些斗智斗勇的有趣情节,的确模糊了是非,丑化了警察和政府的形象。当然, 现在看来, 这些都不值一提。 莫言可以算是最早用小说表现当代农民反抗官府的当代作家。《天堂蒜苔之歌》 后来好评如潮,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但是当时, 单位领导让他做了深刻检查, 让他非常沮丧。 苍山县某领导说禁止莫言踏进这片土地。后来苍山县改名兰陵县,这是后话。而另一部《丰乳肥臀》 则直接让他脱下了军装。这两部都曾经被禁止出版发行的小说, 现在都“解禁”了。 莫言是当代作家最有才气的,没有“之一”, 曾经被称为“鬼才”。 他的创作力也是惊人的,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 不断创造出一个有一个创作的高峰。 当人们感觉似乎要江郎才尽的时候, 忽然就由冒出一部非常特别的长篇。 他获奖之后的昨天, 还透露了新的出版计划, 就有四五部之多。 莫言本质上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 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充分肯定了这一点, 现实主义是不是因为莫言的获奖而回潮, 有待观察。 但是莫言的现实主义, 绝非正统。 他是用妖冶的眼神关注中国现实和历史的作家。 他通过各种艺术手段, 对现实进行了乔装打扮, 让现实变得虚幻, 让虚幻变得真切, 让好人看上去像坏人,让坏人看上去像好人,让当下具有了传奇色彩。 实际上,莫言直接关注现实题材, 尤其是都市题材, 都是失败的。《天堂蒜苔之歌》 是个例外。 最初是新鲜感觉的, 日本流行, 莫言至今也非常喜爱日本文学; 后来掺杂了自然主义, 那些暴力、 血腥和对丑陋现象的精雕细刻,以丑为美, 有点《恶之花》 的现代主义, 挑战了中国人纯洁的文学趣味; 他同时非常的意识流, 他的不成功小说《十三步》, 还有一些篇, 因为过分的追求现代主义的荒诞感, 失去了不少中国读者。

但是他最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是他对中国民间文学的钟情, 中国民间的东西,尤其是山东高密一带的民俗风情, 还有他个人记忆里边的饥饿、 苦难, 底层人民的挣扎和无奈, 乐观和绝望, 都是他赢得世界读者的关键。应该说,西方阵营对中国的想像,在莫言这里都找到了“证据”。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理由基本到位: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 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 不过, 莫言不喜欢把他的小说跟马尔克斯和略萨或者福克纳相比较,大作家通常喜不喜欢随大流。 他曾经调侃说, 魔幻现实主义, 在中国的民间文学里, 我比马尔克斯更早使用了这个手法。 在下则认为, 作为艺术手法, 魔幻的确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家常菜, 作为一个学术名词的魔幻现实主义, 而且广为人知, 的确是从拉丁美洲的马尔克斯开始的。(此文最初写于2012年10月,网上可搜。重发略有修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