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野圭吾不太有热度的一本小说,其悬念和侦破手法都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这部小说直指一个问题,便是亲情。
小说开始是作为外甥的松宫警官在照顾舅舅隆正,开篇便留下了一个悬念,为什么照顾隆正的不是作为儿子的加贺警官而是外甥。
一【案件】
案件的开始是源于一个问题儿童,名为直巳,叛逆,胆小,自私,一个杀了人却毫无悔过之心反而让自己的父母处理自己所犯罪行的问题儿童。儿子所杀的是一名十岁左右的女孩,虽然儿子也是未成年,不会被法律制裁,但是杀人的罪名让母亲决定掩藏儿子的罪行,以死相逼,最后父亲邵夫同意抛尸。
但是在抛尸的过程中留下诸多细节,加贺警官在侦破中开始怀疑邵夫一家但证据不足,加贺是东野圭吾系列小说的主要人物,他心思细腻,眼光凌厉,擅长发现细小处的破绽对嫌疑人进行精神施压,本次案件也是一样,虽然加贺已经开始怀疑邵夫但是仍然没有突破口。
而作者对人物的刻画还是极其深刻的,邵夫是一名将近五十岁的男子,在企业任职,每天面对的是公司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但是家庭的压力似乎对他来说更沉重,所以宁愿每天加班也不愿回到家中。他没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男性,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当加贺对他进行施压时,他做出了新的选择。
二【自首】
邵夫选择自首,但并不是打算供出他的儿子,而是他的母亲。邵夫的母亲政惠患有老年痴呆,邵夫决定用自己老年痴呆的母亲替儿子顶罪,理由是,女孩动了母亲的玩具,一怒之下失手杀了女孩。邵夫交代了自己和妻子商议,抛尸再到编谎话瞒过警察的全部经过,当然毫无破绽,因为全部是事实。只有一点,便是儿子直巳的不在场证明,其实方式警方只要确定直巳有电脑,便可以确定凶手就是直巳。
直巳在知道了奶奶帮自己顶罪后仍旧没有一丝忏悔,父母,奶奶,似乎所有人都需要为他付出,这个自私到极度的孩子在警察的逼迫下显得暴躁又不安,最后只能选择沉默。
此时案件已经清楚,因为在邵夫的描述中,政惠喜欢用口红给自己涂上红手指,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政惠的手指上涂满了红色,而邵夫从未给母亲擦拭过,那么,如果政惠是凶手,女孩的脖子上一定会有红色的印记。所以,凶手一定不是政惠。
此时的加贺突然说结案,带走嫌犯政惠。
三【悔过】
邵夫看着母亲被戴上手铐却浑然不觉的样子,心中百感交集。此时加贺说道,外出的时候是不是要带拐杖。邵夫的妹妹在房间里找到了拐杖,邵夫看到拐杖的一瞬间几乎停止了呼吸,在拐杖上挂着的是邵夫送给母亲的第一份礼物,母亲却一直珍藏至今,那一刻,母亲的爱唤醒了他内心的良知,他跪倒在地,喊道,假的,全是假的,是我说谎,凶手不是我母亲。
这一刻,世界似乎也停止了呼吸。
四【真相】
事情的真相是,母亲政惠并没有患有老年痴呆,因为政惠与儿媳不和,邵夫也逐渐疏远母亲,孙子直巳更是觉得奶奶是脏东西。政惠在这个家中已经感受不到爱,所以,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外人无法闯进的世界,来逃避这个没有爱的家庭。
当政惠得知邵夫想要让自己顶罪后,便想挽救儿子,因为亲手将自己的母亲送进监狱将会让邵夫悔恨终生,为了让邵夫悔过,他请求加贺给邵夫一次机会,希望能在最后一刻让邵夫悔过,万幸的是,邵夫的人性在最后一刻发出光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五【加贺】
此时的小说首尾呼应,让读者不禁感慨,加贺为了感化邵夫做出了那么多努力,为何在病床的父亲却不闻不问。原因是,加贺的父亲辜负了他的母亲,让母亲孤独而终。加贺发誓,也要让父亲孤独而死,在父亲死之前绝对不去看望。这是加贺对亲情的执著。
六【直巳】
直巳的所作所为在整篇小说中都令人愤怒,在对直巳的审问中,直巳回答了杀死女孩的全过程,当警察问,您为何杀死他,直巳却沉默不语,面对警察的愤怒,直巳最后说,都是父母不好。
七【亲情】
一个案情,反映出这个社会普遍的家庭状况。直巳母亲对直巳偏执的母爱,是宠爱,是溺爱。而父亲邵夫因为逃避家庭的压力而疏远了对孩子的陪伴,可以说邵夫从未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而直巳,在缺少亲情的家庭里变得自私,狂躁,在加上母亲的溺爱让他变得乖戾,稍有不顺心便大发脾气。
对于政惠对邵夫的爱,是母亲最无奈的选择。当她得知儿子要拿自己顶罪时,心里还是多么的悲痛,那个曾经萦绕在自己膝下的少年,如今却要把自己的送进监狱。庆幸的是,母爱的光辉终究是唤醒了儿子。
加贺,作为东野圭吾多不小说的主人公,也非完人,他为了让父亲体会到母亲的痛苦,竟忍心让父亲临终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一面。
世间的一切,放在爱这个层面上便难言对错,因为爱本就是自私的,所以人才会面对取舍,有了取舍人才痛苦。那么人到底是因爱痛苦还是因爱快乐呢。这个问题,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