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贵安新区向呁「贵安新区罗朝志」

特色推动、产业联动、能人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有新招

——同心致远 共拔穷根

新 闻 提 示

众志成城,合作共赢。

在贵安新区脱贫攻坚组合拳中,精准产业扶贫是重点发力的绝招。农民专业合作社扮演着产业发展重要角色。合作社联动把各村各寨的贫困户联合在奔小康的致富路上,通过技术互助、销售互助、生产互助,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近日,记者探访贵安新区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发展历程、面临问题和发展思路,解析合作社联动助力精准脱贫的现实路径。

贵安新区高峰镇万亩葡萄基地。

王家院村:葡萄种植造就富裕村

5月4日,贵安新区高峰镇王家院村村民孙春富正在葡萄地里忙活。左手拿一根3寸长的红色塑料绳,右手扶起葡萄藤,几分钟后一大把红色塑料绳就已全部绑完。

孙春富是村里种植水晶葡萄的好手,从1995年的5亩到如今的15亩,他既是最早种植葡萄的村民之一,也是王家院村水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最早的社员。

“老百姓看到我们种葡萄有效益,跟着种的人越来越多。为了统筹发展,2005年,我们自发成立了葡萄种植协会。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又成立了合作社,协会其实就是合作社的前身。”孙春富说。

自1995年开始发展葡萄产业以来,王家院村的葡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数十亩发展到如今的7000亩,种植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怎么种植?如何管理?成为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协会每年都邀请专家来村里开展技术培训,给村民讲授葡萄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孙春富回忆,正是在培训和讲座的帮助下,种植大户们逐步掌握了水晶葡萄的种植技术,成为葡萄种植的“土专家”。

2015年,王家院村水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重点放在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上。

合作社注册了高峰山牌水晶葡萄商标,统一品牌,打响名气;在政府的帮扶下,成立网店和微店,走电商销售道路,扩宽销售渠道。

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合作社掌舵人李东华却看得更远。

“葡萄让我们村走上了致富路,也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关系着进入合作社100多户村民的生计,我必须要想在前面,走在前面。”李东华既是王家院村支书,也是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不论是村里的发展,还是合作社的发展,核心都是要让老百姓增收致富。

李东华坦言,随着村里及邻近村寨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葡萄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品种单一,90%以上是水晶葡萄,市场需求接近饱和,葡萄的销售越来越难,价格也越来越低。而电商渠道受制于葡萄的保鲜和运输,也难以发挥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李东华和社员们沟通交流,共聚智慧。今年3月,李东华带着几位村民,前往安徽考察,带回6个新的葡萄品种进行试种。

“对现有的葡萄基地进行大规模品种更换,是未来一段时间合作社和村里最主要的工作。”李东华说,通过品种更换,可以实现从7月-11月不间断的葡萄生产,解决销售周期短、市场饱和、价格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为让品种更换获得村民的支持,去年李东华自己带头先种植了20亩新品种葡萄,并采用了新的避雨栽培技术,希望通过2-3年时间,让老百姓看到新品种的实际效益,打消村民顾虑。

通过发展葡萄产业,王家院村摆脱贫困,人均收入突破16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李东华说,老百姓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作为村集体和合作社的掌舵人,他要为老百姓守好这条致富路。

高峰镇王家院村葡萄基地,村民进行葡萄绑枝。本报记者 李中迪 摄

曹家庄村:林下养鸡铺就产业路

这几天,贵安新区党武镇曹家庄村支书唐国玉异常忙碌,给两个养鸡场安装自动给水管,帮助养殖员照顾新引进的鸡苗,对接养猪场市场需求,有时还要连夜屠宰生猪。

唐国玉是村支书,也是曹家庄村全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自合作社成立,养鸡场和养猪场建起以来,唐国玉几乎每天都要去这两个地方看看。

2013年,唐国玉当选村支书,决心为村民做几件实事。经过2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曹家庄村到了发展产业的时候。

老百姓没有钱,产业怎么发展?思来想去,唐国玉决定自己带头。2015年,唐国玉联合4名村民发起成立全文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发起人共出资10万元,撬动产业项目落地。

2015年底,曹家庄村以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种植2500亩核桃、700亩美国大红桃;2016年下半年,合作社引进50头生猪、2000只林下土鸡,开展生猪养殖和林下养鸡。

唐正奎是合作社的5个发起人之一,也是养猪场的管理人员。

每天在养猪场里打扫猪舍、喂养生猪,他乐得其所。“我们搞合作社就是希望用项目带动村民发展,养猪虽然辛苦,但产业发展好了,对大家都有利啊。”唐正奎表示。

合作社成立后,向村民和贫困户发起了加入邀请。其中,贫困户入股,按1股50元的价格,买1股得5股,年底可参与分红。

去年,合作社与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贵州大学食堂、贵安新区临时行政中心食堂达成销售协议,林下养鸡实现销售1500只,生猪养殖实现销售30头。

今年3月,合作社在花溪大学城和群升集团的帮扶下,为村里26户贫困户建起了新的养鸡场,原养鸡场在政府扶持下也实现扩建,养鸡规模扩大到60亩地,数量扩大到5000只。

杨拾宝是村里的贫困户,老母亲体弱多病,两个孩子读书,家里的负担都落在他和妻子身上,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新养鸡场建起后,他被合作社聘请为养鸡场的管理员。“我以前曾在花溪农技校就读一年,学习过家禽养殖技术,也在邻村帮人养过蛋鸡,现在帮合作社养鸡,其实也是给自己养鸡,因为我们都是合作社的社员。”杨拾宝笑着说,这些幼小的鸡苗就是致富的希望。

“目前,合作社已有70余户村民入股,其中贫困户有26户。”唐国玉说,带着贫困户的致富希望,合作社的发展更加迫切。

去年,曹家庄村全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金额8万元。唐国玉表示,今年争取实现盈利,为贫困户分红。下一步,合作社将申请商标,打造品牌,把林下养鸡做成村里的支柱产业。

党武镇曹家庄村全文农民专业合作社养鸡场内,合作社发起人唐国玉和饲养员喂养土鸡。刘啟钧 摄

松林村:生态养蜂书写甜蜜生活

2017年新年过后,贵安新区马场镇松林村村民陈光植和老伴儿有了新的“宝贝”——政府送来的2箱蜜蜂。他们每天都悉心照顾,期待着蜂蜜给他们带来甜蜜的生活。

由于公公瘫痪在床近20年,需要人照顾生活,54岁的陈光植和老伴儿一直在家务农,收入微薄。儿子成家后外出务工,日子刚有起色,她和孙孙相继生病,全家的生活再次陷入谷底。

“我们一直都希望能够发展产业,有稳定的收入。”陈光植说,去年,同村的韩建波开始养殖蜜蜂,从最初的10箱发展到80余箱,年底一盘算,收入还不错。所以,她和老伴儿也想学养蜂。

还在想如何开口学技术、养蜜蜂,村里就找上了门。

村干部告诉她,村里与韩建波商议后,决定成立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先让村里的贫困户加入进来,学习养蜂技术,开展蜜蜂养殖。

今年3月,政府送来2箱蜜蜂,让他们免费养殖。“最开始我们都不懂技术,不知道怎么管理,只有去找韩建波,他每次都很耐心地教我们。”说起这事,陈光植满怀感激。而韩建波却笑着说,这都是应该做的。

今年44岁的韩建波于2015年回村创业。经过多方考察,他于同年8月引进10箱蜜蜂,发展蜜蜂养殖,摸索养殖技术。2016年,实现蜂蜜销售收益5万元,这让他对蜜蜂养殖充满信心。

“我们村是红枫湖水源保护地,生态养蜂不仅可以增收致富,还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我希望带动更多村民养殖蜜蜂。”韩建波说,去年底,他和4户贫困户发起成立松林蜜语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5户贫困户加入进来。今年3月,政府为新加入的贫困户分别提供了2箱蜜蜂,帮助他们开展养殖。

“合作社成立后,我负责教授技术。收获蜂蜜后,他们既可以自行售卖,也可以返销给我,由我去找市场。”韩建波说,目前,合作社正在注册“松林蜜语”蜂蜜商标,并申请生产许可证,为大量生产的蜂蜜进入市场做好准备。

养殖规模扩大后,韩建波的经营压力也随之增大,蜂箱、蜂蜜瓶等设备订购需要大量资金……但韩建波带领合作社发展的决心不改。他表示,接下来,合作社要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打造品牌,真正把“松林蜜语”的品牌打响,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马场镇松林村松林蜜语专业合作社养蜂人韩建波管理蜂场。本报记者 李中迪 摄

芦猫塘村:蔬菜种植共筑小康梦

5月5日,记者走进贵安新区湖潮乡芦猫塘村农牧场组时,黎忠平正在洋芋地里检查长势。收获季节即将到来,第一季的收成直接关系着黎忠平和合作社村民年底的分红。

黎忠平是芦猫塘村协力生态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村里的贫困户。

芦猫塘村农牧场组位于美丽的红枫湖边,生态良好,风景优美。但同时,农牧场组发展极为缓慢,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

42岁的黎忠平由于家庭负担重,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也曾外出务工,但他于2004年——2007年曾短暂在家种植过蔬菜,包括西红柿、辣椒、大蒜、芹菜等,都有不错的收益。

2016年初,贵安新区在芦猫塘村实施喷灌蔬菜精准扶贫项目,200亩地成功安装上喷灌设施,让村里的果蔬种植有了更好的条件。黎忠平看着新修的进村油路和喷灌项目,有了创业发展的念头。

2016年11月,黎忠平和3位村民发起成立协力生态合作社,每人出资2万元,发展蔬菜种植。

同时,合作社与村民达成协议,以每亩土地700元的价格折价入股,村民在年底可获取土地流转资金和分红。

湖潮乡芦猫塘村协力生态合作社发起人之一的黎忠平正在检查洋芋长势。本报记者 李中迪 摄

“现在有20户村民与我们合作发展90亩种植基地,大部分都是贫困户。”黎忠平说。

“我们农牧场组人多地少,老百姓都希望能有一个好的产业带动全村发展。”芦猫塘村农牧场组组长刘刚说,这几年,贵安新区先后在农牧场组实施了通村公路建设和机耕道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

“村里成立合作社后,政府也积极引导,协调解决合作社的种子和肥料,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等难题。”刘刚说。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开展种植洋芋60亩,目前正在进行大蒜、芹菜育苗,将在洋芋采收后进行种植。

“蔬菜种植一年可以轮换多季,只要管理得当,就能产生效益。”黎忠平说,虽然合作社刚刚起步,但他们已与村民签订3年合作协议。目前,合作社正在积极申请“贵露”蔬菜商标,希望能带动村民早日脱贫致富。(本报记者 李中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