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金葵花”获奖作品,聂震宁、王泉根、林文宝、徐坤、李洱等专家非常不错推荐;★ 讲述孤悬在几千米高的悬崖上的彝族“悬崖村”的脱贫致富的故事,语言优美,充满诗意,描绘了一幅童趣盎然、活色生香的彝族风情画卷;★以两个彝族少女阿嘎和依呷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们的成长故事,同时蕴含着女性命运、社会启蒙等更深广的内容,传递阳光、向上、坚强的人生正能量;★彝族村悬崖村的脱贫故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一部内容独特、阳光向上的很好作品,在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评选中获“金葵花奖”。作品以孤悬在几千米高的悬崖上的彝族“悬崖村”为背景,勾勒出了彝族山村浓郁的田园画卷,赞美了彝族百姓努力自强,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故事。作品围绕两位彝族少女阿嘎和依呷展开叙述,把她们的个人成长和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结合起来,贴合“精准扶贫”的社会现实,弘扬努力、自强的正能量。两个彝族少女就像大山上的嫩芽,虽然柔弱,但又无比坚强,作品语言灵动,气质纯净,昂扬向上,适合孩子阅读。
王新明,痴迷于构建儿童文学的纯粹、纯净与纯美, 善于在现实题材中挖掘儿童文学元素,把儿童成 长进行很本色的还原。现为少儿报刊编辑、记者。 已出版长篇儿童小说“国门小学系列”《提线木 偶》《雾里银河》《远山芦笛》《彩虹涟漪》《成 长遗失》等。长篇小说《山芽儿》获第三届“青 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金葵花奖”。
章 悬崖高,村庄矮第二章 一把青藤梯子窄 第三章 针眼小,人心宽 第四章 彝家阿妹绣杜鹃 第五章 火塘红,羊儿白 第六章 石生花,木上苔 第七章 老树发芽等春来 《山芽儿》专家意见
《山芽儿》聚焦悬崖村上的彝族部落。贫困、道路不通种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甚至连婚丧嫁娶都受到了影响。这里的好小伙很难讨到好姑娘,好姑娘也很难嫁到好人家。但是即便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阿土村村民仍顽强不息,成立了养羊合作社,修建了钢梯,努力改变着家乡的样貌。作品围绕一个彝族村落铺展故事,从饮食习惯、节庆风俗等方面全方面展现了彝族风情,特别是描绘到了阿土村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的传承与创新,使小说富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体现了小说的审美及认识价值。 这部小说语言轻快,符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同时还善于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心情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表现出作者对语言很好的掌控能力。 ——有名作家、学者、出版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山芽儿》是一部具有浓郁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的儿童小说。作者聚焦于悬崖上的村落阿土村,以彝族少女依呷为线索,以她要迎来后矛盾、焦虑心情为介入点,展开了对村落的全景式描写,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德高望重的老毕摩、好强能干的“小母亲”阿嘎、木讷寡言却内心纯善的阿呷阿爸,共同绘制了一幅彝族风情画。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与依呷很亲近的几位女性的命运讨论了一个问题:古老的村落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很明显,一味的抗拒并非优选的方法,古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落后,落后而不知改变,就必然会有悲剧发生,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小说,在改变与固守的思辨中,既让我们感受了原始村落之美,又顺理成章点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文本塑造上,作者笔致紧凑,又善于铺点成面,因而呈现出极为丰富、细腻、生动的艺术空间。 ——有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泉根 这部作品的地域性十分鲜明,在有力度的主线下展开叙事,从一般性的成长叙事扩展为对特定生存状态的描写和追问。山大沟深的乡村,想要走出,难度特别大;生活的困境和求变的向往,这是作品的叙述主线,也是人生的困境,成长中的磨难。而这里人们的生活,有阳光,有温度,把一切融入日常生活,显示了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宽厚的情怀,以及无处不在的坚韧力量。这部作品所展现的乡村叙事,细节极富生活性,人物极富乡村性,具有现实性的乡村话语和精神表达。 ——有名作家 李洱 作者用优美的笔法写出了处于大山深处的彝族山村的故事。阿土村处在接近天际的悬崖上,这里风景优美,人情淳朴,多少年来一直处在传统劳耕土做的状态。虽然生存环境艰难,但是村人们纯洁质朴、相互扶助、勤劳善良,过着艰苦而平静的生活。故事以小女孩依呷为主线,写了几个彝族家庭的困境和艰难,但是在村人共同努力下,他们克服了困难,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作品清新优美,以儿童视角写出了山里山外的不同世界,是一篇比较很好的现实题材作品。 ——《当代》杂志社社长、资深文学编辑 孔令燕 作品讲述的是彝族悬崖村里发生的故事。由于历史原因,该村世代处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状态。在改革开放渐行渐近的背景下,这里发生了巨变。作品不仅描述了具有代表性的阿土村人诚实守信、互助互扶、敬老爱幼的淳朴民风,也描述了以依呷为代表的娃娃们,虽然过早地承受着生活的磨砺,但是在较为落后和贫困的条件下,仍有着不泯的童心和童趣。故事接近尾声之际,改革开放的黄钟大吕终于敲开了悬崖村的“闭关锁道”,村民也认识到“开放”的必然性。随着“钢梯”的架设,沿藤爬索的悬崖村即将成为历史,全面放开、富裕文明的悬崖村即将呈现。 ——资深文学编辑 胡玉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