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皇帝大部分都很有意思,每个人的人生都足以写出一部小说。如果让汉文帝来做小说主角的话,那故事的主题应该是“配角逆袭”。
皇位本来离汉文帝刘恒很遥远,他不是太子,也不是刘邦最宠爱的儿子,当刘邦在刘盈和刘如意两个儿子之间权衡时,刘恒甚至都无法成为一个被考虑的对象。可事情就是这么巧,无人在意的刘恒不仅成为了皇帝,还开创了“文景之治”。
一、暗流涌动刘恒能够上位,是被中央的诸多大臣推上去的,而这些臣子扶刘恒上位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要维持住君臣及诸侯之间的政治平衡,就要挑选一个根基不深的藩王。
刘邦当年建立汉朝的时候,对秦朝的覆灭心有余悸,为了避免大汉走上秦朝的老路,刘邦煞费苦心,定下了白马之盟。所谓白马之盟,是说天下人之中,非刘姓及有功之臣,不可封王。这给了当时的诸侯及功臣集团一个保障,因此白马之盟得到了众人的拥护。
可是吕后执政时期,白马之盟遭到了冲击。因为吕后想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刘邦遗留下来的拥护者,所以她开始大肆分封吕姓诸侯王。同时,吕后削减了周勃、陈平等老臣的权力,这激起了朝中众人的不满。
吕后一死,功臣集团和诸吕之间的矛盾便爆发了,事件的结局以诸吕被平定而告终。但是诸吕之乱平定之后,功臣集团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他们需要一个新皇帝。
然而当时汉朝是有一个少帝的,那就是惠帝刘盈的儿子,而且刘盈不止一个儿子,从法理上来讲,刘盈的儿子理当继位。但是少帝的母亲是吕氏女子,这让功臣们感到恐慌,这个流着吕氏血液的孩子在长大亲政之后,会信任他们这些人吗?
而且还有很关键的一点,随着吕氏的倒台,少帝失去了权力。白马之盟的核心是皇帝、功臣、诸侯三方平衡,现在三方只剩下两方,如果平衡被打破,一场血战不可避免,所以必须要找一个已经成年,能够掌权,能够平衡三方的皇帝。
二、意外即位于是大臣们找出了三个候选人: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齐王刘襄,前两位是刘邦的儿子,后一位是刘邦的孙子。诸侯首先排除了刘襄,因为刘襄的母族同样权力极大,如果扶刘襄上位,很可能再出现一个吕后,而且刘襄年纪太小,幼主容易被功臣集团控制,引起诸侯的不满。
那只能在成年的刘恒和刘长之间做选择,从牌面上看,两个人差不多,但是刘恒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他的母亲薄姬出身寒微,之前还是魏豹的妃子,因为魏豹作乱被灭才充入刘邦的后宫。可以说是无权无势,极其安全。考虑到这个条件,周勃等人决定,扶刘恒上位。
消息传到代国,代国上下毫无准备,就连刘恒本人都没想到这个大馅饼能拐着弯砸到自己头上,代国群臣甚为忧虑,觉得代王如果上京即位,危险重重,只有中尉宋昌认为此事可行,
宋昌劝谏刘恒说:“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
意思是刘恒即位,顺乎天意人心,功臣如果胆敢犯上,一则诸侯王会群起而攻之,二来发动叛乱,必然遭到百姓反对。听了宋昌一席话,刘恒觉得有道理,于是前往长安,登基为帝。
三、一代仁君当然,功臣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偶然即位的新君主比他们想象的要更加聪明一些。在史书中,记载了一件比较诡异的事情,刘恒的王后是吕氏女,生育了四个孩子,但就在刘恒即位不久,这位吕氏王后以及她的四个孩子全都无故暴毙。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件事情的幕后主使是刘恒,因为大汉的新皇帝不能再有一个吕皇后,刘恒负担不起这个代价,功臣集团也不会同意。
另外,刘恒进入长安,立刻就让自己的近卫接管了京师的防卫,避免功臣有反心。由此可见,虽然刘恒当年作为一个不受宠的皇子,没有接受过继承人的教育,但是当称帝的机会真的送到他面前,他也是很善于抓住机会的。
随后,刘恒没有闲着,立刻对周勃等人大加封赏,同时,刘恒也以教化百姓的名义让许多功臣返回了自己的封地,远离权力中心。在中央大臣之间,他也同样制衡着诸多派系。对于诸侯王,他则以论功行赏的名义分割诸侯的土地,刘恒的做法被后人认为是汉武帝推恩令的雏形。
就这样,三年之后,刘恒便兵不血刃地把国家大部分的权力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这是吕后当年努力了很多年都没有做到的,吕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费尽心机,还留下一个毒妇的骂名,最终也没能成事。而刘恒比她要更聪明,不止做到了中央集权,还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尽管如此擅长使用帝王心术,汉文帝依然是公认的贤君,虽然他的一生中充满算计,可是对于臣下也好,百姓也好,他都可称宽厚。每每推行诏令,汉文帝都会反复思索,而且时常认为:“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轻徭薄赋,鼓励农桑,推行经济改革,在汉文帝的努力之下,汉朝迎来了第一个繁华的盛世。汉文帝是幸运的,他身处遥远的代国,眼见长安战火纷飞,各派争斗不休,却不曾想到自己成为了这个乱局的终结者,而汉朝大概也没有想到,这个意外出现的新皇帝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汉文帝死后,百姓哀哭不绝,他的一生,司马迁曾经总结过:“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