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毕老师
(
愿我们都能走出圈子,活成自己。
犹豫了七七四十九天,折腾了快三百六十五天,
我终于下定决心,把同学群都一一退了。
毕业的时候,班长匆匆忙忙组建了新群,把你拉进群去。
毕竟同学一场,缘分难得,以后肯定也要联系,所以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进群后,你兴冲冲地和刚加进群的同学打招呼,什么“苟富贵,勿相忘”,什么“4年的同学,一辈子的朋友",快要连自己都感动了。
没人理你,没有人回复,群里的人都在静默。
你想,也是,毕业季嘛,谁那么有空时时看着手机,等着回复信息呢?
等你终于忘了这个群,有一天,群里的新信息居然推上了消息栏,居然是从不发言的老同学。
“转发这篇文章,好运伴你一整年!”
原来是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前面还有不少垃圾广告,这个群似乎已经名存实亡了,你却还是不舍得删除。
过了两三年,这个死群忽然活起来了,累积了99 条信息。你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看,手一滑,直接点开了。
原来,班长决定组织同学聚会,也因此,大家开始聊起来:
“xxx,听说你考研了,考上北大清华了吗?”
“xxx,你这么厉害,肯定都当老板了吧?”
“xxx,当初一毕业就结婚,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吧?”
……
你看的胆战心惊,生怕同学提起你的名字,脑中开始组织各种措辞。
万幸的是,没有人提起你;
遗憾的是,没有人想起你。
是呀,多么无趣,多么可悲,同学一场三四年,竟然没办法给别人留下一个名字的印象。
原来许多同学不过是萍水相逢,谈不上友情,也未必值得珍惜。
当年,你们或许未曾迎面打招呼,如今却被百般揣摩与试探。
不是关心你,不是问候你,只是想从你身上获得一丝安慰与满足。
终于,你决定退出了群聊……
一生中,我们加入了无数个圈子,最终又逼迫自己逃离这些圈子。
网络上有一条很热的语录:
“人就是这样,先自己动手给自己画一个小圆圈,美其名曰人生规划,然后自己跳进去,在圈子里瞎忙。”
拿着手机,我们情不自禁点开了微信和QQ,刷一波朋友圈和好友空间,留下几个赞,证明自己的存在;
回到公司,我们情不自禁地凑到围成堆的同事身边,想方设法加入他们的话题,就算无话可说也要多说几个“嗯”、“对啊”;
周末休息在家,还没睁开眼就开始想,今天要做什么,要不要和朋友聚会,找谁更加合适。
我们拼尽全力加入了各种圈子,却逐渐失去了独处的能力。
知名作家周宏翔说过:
“有时候,一群人聊的事情,其实你根本不感兴趣,但还是想插嘴附和,以为别人会因此注意到你,其实到头来,都是自己在演独角戏。”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调整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力融入各种圈子。
在我们还没明白社交的意义时,我们已经主动向对方伸出手,说:
“你好,我叫XXX,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
但是,不是所有圈子都适合我们,我们也未必能够融入所有圈子。
勉强自己的结果就是,不是你冷落了别人,就是别人冷落了你。
我终于退出了同学群,不是觉得这个群毫无用处,而是发现,有的同学变得如此不可理喻。
那天,同学淇淇在群上晒了好几张照片,是她和她先生的婚纱照。
照片下方,很多同学都在刷祝福留言,可其中却夹着一条奇怪的评论:
“结婚照没必要晒到群里吧,谁不会结婚呢?”
这条评论出来后,整个群立刻寂静无声,过了许久,有一些同学竟然附和他的观点:
“如果是我,我只会晒到朋友圈。”
“淇淇,你这么早结婚,不想着再奋斗几年吗?”
“羡慕淇淇,结婚后就可以靠着老公养了,这日子多幸福。”
作为当事人的淇淇一直没说话,几分钟后,淇淇退出了同学群。
没想到自己开开心心地想和同学分享快乐,却被同学的嘲讽打击了。
同学之间有过交情,却不一定都有深厚的友情,有些人曾与我们亲近,有些人与我们渐行渐远,这些都是注定的。
就像电影《芳华》中的刘峰和何小萍。
刘峰自愿做部队里的“活雷锋”,竭尽所能地帮助别人,人家不愿做的脏活累活他都主动承担,却因为一个失误,被所有人口诛笔伐。
何小萍的出身太差了,从小就被歧视、被孤立,她无法从这个群体中得到半点温暖,只有刘峰愿意给她关怀。
这也许就是严歌苓想从电影中传达的价值观:
活在集体中,你得始终保持自己。
我们都离不开圈子,活在圈子里,我们才能按照这世界的规定做人处事,不至于出界、犯错,以至于被别人抛弃。
可人生始终是我们自己的,没必要活给别人看,也没必要时刻关注别人的人生。
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不被“圈子文化”圈住。
我们的生活应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愿我们都能走出圈子,活成自己!
本期话题
你有没有退出过三观不合的圈子?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作者:柒先生,永远保持童心和少女心的全职奶爸。。
(来源:读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