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朝代,情报信息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情报获取及传递。所以从先秦到现代,“特务”“间谍”等角色便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为稳固皇权统治,常行于暗处,对外刺探敌国情报;对内监察百官、掌控民间舆论,纠察不法,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扼杀在萌芽。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明朝的广卫、民国时期的有“特科”“军统”“中统”等。
当然历史上的特务机构当然远不止这些,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聊聊,这些历朝历代笼罩在神秘色彩下的——暗行者们!
【先秦时期·最早期的间谍特务】我国最早的特务记录,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一位名叫女艾的女性将领,受少康(启的后裔)的派遣 ,前往篡位者寒浞的统治区域打探情报、了解民情。依靠女艾传递的宝贵情报,少康出兵后势如破竹,诛杀了寒浞,重新光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女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后来“商汤灭夏”得以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伊尹的数次间谍活动与妹喜传递的情报,间谍的作用确实不可轻估。
到了西周,周厉王残暴无道,百姓背地里纷纷指责他,周厉王一怒之下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专门监视不满他的人。一经发现,立马杀掉。(“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召公谏厉王弭谤》)“卫巫”算是古代最早期的特务(对内监察),但只具备相应的职责,还没有成为专门独立的机构,也不成系统。
之后春秋战国时期专门设立了负责谍报侦察的官职——“候正”,也称“候者”“元候”。承担对外刺探情报,但主要服务于军事行动。
先秦时期的多部兵书里都能找到对间谍的描述和记载。《六韬》中首次出现“间谍”一词,也第一次明确了其职能:“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而在我国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的《用间篇》中,更是第一次系统的对间谍种类、招募条件、使用原则等进行了完整的论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论述间谍理论的著作。
绣衣使者,也称“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等。绣衣:表示受权于君,地位尊贵。西汉时汉武帝所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务机构。直接受皇帝指派,严密监察官员和王公贵戚的违制行为,还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可以诛杀各地官员。随着汉武帝横征暴敛,各地起义频发,“绣衣使者”又有了“捕盗”的职责,即镇压农民起义。
蔡文姬之父蔡邕曾言:“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扰,道路不通,绣衣直指之使奋斧钺而并出。”可见这时的绣衣使者不仅是帝王耳目,负责监听天下,还是稳固皇权,平定地方的武装暴力机构。更是在汉武帝晚期酿成“巫蛊之祸”惨剧,皇后卫子夫与太子刘据相继自杀,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可即便为害至此,到王莽篡位后,绣衣使者这一机构仍活跃于朝堂上。
校事官,是三国时魏﹑吴所设立的专管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职。清代《癸巳存稿》中有记载:“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相传为曹老板首创,用于巩固政权,监察百官言行,稍有不满、不轨之意,便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以致于流传着一句民谚:“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卢洪、赵达均为校事官)。可见朝廷百官无不在其监控下胆战心惊,瑟瑟发抖。
后来在曹丕、曹叡时期,校事官日益猖狂,已经到了无法无天,随意践踏司法权的地步。直至嘉平年间,也就是第四任皇帝曹芳在位时,程晓上书怒斥校事制度:“此(校事)霸世之权宜,非帝王之正典......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无告。”至此校事官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类似的机构还一直活跃在后世历史上。
到了南北朝时期,门阀世家权势极大、地方诸侯蠢蠢欲动,出于统治者的危机意识,“侯官”“典签”等特务机构应运而生。他们不仅承担着监察之责,还掌握着逮捕权、处置权等诸多特权。巅峰时间,侯官一度发展到上千人,算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庞大的特务组织之一了。
唐代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成建制成系统的特务机构。不过朝廷依旧成立了专门监控民间舆情、收集地方情报的类谍报机构:如“察事”、“进奏院”等。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由武则天私人组建特务机构——“内卫”(《神探狄仁杰》中的梅花内卫),则并未在史书中发现有任何记载。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门、任用酷吏和设立推事院(也称丽景门,主要用于囚禁、审问要犯),一样起到了监察言行、排除异己的作用。至于所谓“不良人”与“不良帅”,根据史料记载和其职能来看,更类似后世的捕快与现代的刑警。
【宋朝·皇城司】唐没宋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皇位,害怕旧事重演,授命武德司严防诸将串谋和禁军异动,同时也要负责对外情报的刺探。赵光义在位时期,正式更名皇城司,负责执掌宫禁、周庐宿卫、刺探情报,一度达到数千人规模。随着规模和职权逐渐扩大,皇城司也由专司军情逐渐涵盖官情民事。皇城司性质类似于明朝锦衣卫,属于正儿八经皇权直辖下的特务机构。
【明朝·三厂一卫】
到了明朝年间,特务机构终于迎来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前朝同行们纷纷流下羡慕的口水!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用于监百官与民间舆情。锦衣卫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密探,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和处决犯人,不用走一般的司法流程,执掌着生杀大权,权柄之大,骇人听闻。其业务水平,也远超前朝同行一大截,对官员的监控与渗透程度,看看宋濂、钱宰两位大臣的遭遇便可知。甚至传言,哪怕在闺房里与夫人私语,第二天也能一字不漏的传到皇帝耳朵里。在那个没有监视监听设备的年代,光想想就令人背脊发寒。
后来朱棣即位,出于便捷性与忠诚度的考虑,再设东厂(东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权利更在锦衣卫之上,巅峰时锦衣卫完全沦为东厂附庸。之后明宪宗设立西厂(西缉事厂)、大太监刘瑾设立内厂(大内行厂),但这两个机构存在感不强,一是没设立几年便被裁撤,二是有明显的“套娃”意味,都是一定程度上为制约前者而设立。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厂并列,特务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清朝·粘杆处】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设立锦衣卫,后更名銮仪卫,但仅仅一年后便改为密折闻奏。如往后的“江南三织造”,都享有直接上奏密折的特权,为统治者收集、提供情报。
粘杆处,始创于雍正(小说里“血滴子”的原型),起先只是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后来随着“九龙夺嫡”愈演愈烈,雍正赶忙加紧步伐,招募江湖人士、训练家丁填充其中,承担着刺探情报,铲除异己的任务。后正式更名尚虞备用处,最后被嘉庆废除。(粘杆处一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粘杆处确实存在,但不是特务机构)
【民国·中统、军统】这两大国民党特务机构,大家相对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赘述了。
地表最强,不解释!
参考文献:《左传》《竹书纪年》《吕氏春秋·慎大览》《国语》《六韬》《孙子兵法》《汉书》《资治通鉴》《癸巳存稿·校事》《太平御览》《癸巳存稿》等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