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时花开
盲目的命运
在我们清醒的时候仍在支配着我们
在这词语间,又吹来死亡的风……
——王家新《持续的到达》
第一章
“妈个×!”
骂出这么一句,他自己也有些吃惊,但又有一种渲泄后的快感,不过他还是小心地四处张望一下。
阴历已到十二月。很少有人有雅兴来赤眉山游玩了。这座土丘似的小山,除了一座抗日纪念碑,实在别无风景。望着寒风夕阳中的纪念碑,敏感的他又落泪了。他感到委屈,感到愤怒。烈士们死了,血肉变成了冰冷的石碑,谁又为他们洒一掬热泪?高兴了来玩玩,还在碑上胡涂乱抹,平时谁来祭扫呢?他们的死值不值得?爷爷倒是侥幸活下来了,带着七八处枪伤。六十多的人了,讲起当年支前的故事像个手舞足蹈的孩子。他很知足,每月领十二元津帖,一天二两酒泡到黑。更令他骄傲的是:他当年冒死救下的战士中有一个后来竟当上了副军长,那位副军长在此后四十年里竟来探望他一回!副军长啊!人家多忙,竟然来看过他!爷爷每每提及此事,浊泪盈眶!
小时候,这故事使他感动得落泪,而今,他难过得想大哭一场。他有些纳闷:副军长短粗的身材怎么看起来让人觉得高大伟岸,爷爷魁梧的身材却显得矮小卑微?想到上午的事,他恨得咬牙切齿。班主任,那位新做了权贵女婿的伪君子,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阴阳怪气地叫唤:“农村的学生,请——举——手~~”阴阳怪气,声音乱颤,一连三遍!三遍!还“请”呢!妈个×!
在公元一九八四年的沂蒙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工农界限十分明显。农村虽已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的思想观念仍没有大的改观。农民,那些创造了物质文明又创造了精神文明的农民,依然被多数人尤其城里人瞧不起,他们的子弟心中来自出身的自卑感十分强烈。像他这样多愁善感的农家子弟对此更加敏感。上午班主任的话引起小小骚动时,他和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同学一样,红着脸低着头,怯生生地慢慢举起手。当班主任喊“农村的同学,把手举高点”时,他的头抬得更低了。同桌已在小声骂了。他不敢骂出声,只在心里发狠,和其他同学一样骂那个乌龟王八蛋八辈祖宗了。
他很怯懦,就是刚才骂那句脏话,他也恐怕别人听到。他不想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大家眼中的他始终是忠厚老实、内向腼腆的农村女孩的形象。
他有与这个年龄不相称的忧虑。父亲是个退伍军人,当过多年村干部,是个在全村乃至全乡都响当当的人物。耳染目濡,他过早了解了社会的复杂,人们的勾心斗角,承继了父亲的正直与智慧。母亲善良、贤惠、忧郁的个性也几乎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他。姐姐,唯一的姐姐只在世上逗留了几个月。这给母亲极大的打击。他出生后,母亲是把他当女孩养大的。他是在女孩堆里长大的。贾宝玉?有点像,但他只是个农家子弟;六七岁时啃《红楼梦》,他暗下决心:将来挣钱建一座“大观园”,把天下好女孩都召集来,自由自在生活。为此他学习十分刻苦,加上他生性聪颖,从小学到初中,他从未出过班里前三名;班长一干就是八年。
现在呢?在群英荟萃的县一中他已“泯然众人矣”。他苦恼,他恐慌,他愤怒……以前他就知道城乡差别很大,未料会是如此之大!更令他无法容忍的是城里人在乡下人面前有意无意流露出的优越感!城里人神气什么?他们不是乡下人的儿子,就是乡下人的孙子!班主任不也是农村出来的吗?他有什么理由作践农村学生?把“草营人命”的“营(jiān)”字读成giān,羞不羞?山师怎么会出这样的“高材生”?堂堂一中又怎么会要这样的狗屁老师?
就这样,一个人在胡思乱想中,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抬头西望,夕阳西下,三两只鸟儿,几缕炊烟,他的泪又来了。
(小说共分三部分,每天一章,连载。第一部分是三十年前写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