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啊!救命!”只见东兴顺旅馆的二楼,一女子探出头来惊悚地喊着。她挺着个大肚子艰难地顺着窗户往外爬,进了一艘救援船。
她就是萧红,文化圈历来对她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不可多得的才女;有人认为她叛逆自私,是“不作就会死”的代表。
那么这位民国奇女子究竟有着怎样不寻常的人生故事呢?
01
萧红本名张廼莹,1911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父亲不让她继续上学,在祖父的争取下,她才得以继续上中学。
这期间,萧红接触到了绘画,以及各类中外文学作品。当时的哈尔滨到处是洋文广告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徜徉在这样的城市,萧红变得独立而富有思想。
初中毕业后她想到北平继续上学,父亲不同意,为断掉她读书的念想,给她订了与官宦之子汪恩甲的亲事。
但萧红并不满意抽大烟的汪恩甲,多次反抗无效,非常苦闷,只能和青梅竹马的表哥陆振舜诉说。
陆振舜从小就和表妹萧红相处融洽,看她烦恼不堪,就提议偷偷和他一起去北平上学,远离这个不如意的未婚夫,萧红完全同意。
于是陆振舜把哈尔滨的学退了,跑到北京等萧红来。而萧红则偷溜出家门,与陆振舜汇合。
没过多久,他们跑到北平的事在两家炸开了锅。萧红的父亲气坏了,觉得这是家族的耻辱,决定将她扫地出门。
陆振舜的家人也发出“最后通牒”,不马上回家,就与他了断绝关系。
没有物质的支撑,没有坚定的意志,在现实面前,只凭着一腔热血,再纯洁美好的情感,都会土崩瓦解。
陆振舜也只是学生,没有收入,家中还有妻子。没有家庭的支持,他要怎么活下去?权衡利弊,他选择离开萧红,回到家乡。
萧红却选择一个人继续留在北平,生存成了个大问题。生存的压力很快剥夺了她的健康,一病不起。没有钱买药,又没有食物充饥,躺在床上的萧红奄奄一息。
当汪恩甲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眼前,萧红百感交集。她已领略到生存的残酷,要活下去,就得向命运低头,于是她跟着汪恩甲回到了故乡。
汪恩甲的家人认为萧红竟然跟有妇之夫出逃,有辱他家的门风,要解除她和汪恩甲的婚约。
萧红不同意,于是她把他们告上了法庭,萧红败诉。
萧红回到了家乡,父亲张廷举把她软禁在乡下,严加看管。
萧红无法忍受,再次出逃。出逃后的萧红身无分文,无人依靠,挨饿受冻,流落街头。好冷、好饿、好孤独啊!我要怎么样才能活下去?她期待有人能伸出援手。父亲?已不可能。陆振舜?更不可能。
绝望当中,她突然想起了汪恩甲。当汪恩甲看到面黄肌瘦的萧红时,怜悯不已。于是不顾家人反对,带着萧红在一家旅馆安顿下来。萧红不再挨饿受冻,还能读书,日子总算可以继续过下去了。
她的肚子渐渐大起来,宝宝即将降临人间。汪恩甲却不那么开心,常常眉头紧锁。
有一天,汪恩甲对萧红说:宝宝出生后,开销会更大,现在手上已没有钱了,得回家去取点钱来。萧红欣然同意,嘱咐他早点回来。
天黑了,又亮了,一天又一天,萧红挺着大肚子焦急地等待着,却始终不见汪恩甲的身影。
旅馆老板看汪恩甲迟迟不回,担心他们赖掉房款,一怒之下将萧红赶到杂货间,并威胁她如果不交房钱,就把她卖到妓院去抵账!
我该怎么办?宝宝怎么办?萧红疯了一样喃喃自语。一夜又一夜,萧红无法入眠,如何生存的惶恐再一次扼住了她的咽喉!
02
汪恩甲消失后,绝望中的萧红想起《国际协报》的主编裴馨园。于是给他写了一封求助信,陈述自己的悲惨遭遇,收到信的裴馨园立马派萧军前来探望。
萧军来到旅馆,看到了萧红,披散的头发里夹杂着丝丝白发,怀着孕的身体十分笨重,纤细的手指攥着一支紫色的铅笔。
房内霉气扑鼻、杂乱昏暗,桌上、床上散乱的放着一些纸张。他坐在那儿,一边听萧红讲着生活的困境,一边拿起床上的几张稿纸看起来。
“我的胸中积满了沙石,我所向往着的,只是旷野,高山和飞鸟。”他有些惊讶地问道,这是你写的吗?
萧红苍白憔悴的脸上微微露出笑意,轻轻点了点头。年轻的她陷入如此悲惨的境地,但是却那么得富有才华。刚才还那么落魄的女人,瞬间在萧军眼中绽放出无限的光芒来。
离开的时候,萧军留给她5毛钱,这是他仅存的一点钱。第二天,萧军又去了,爱情的花朵在他们心中悄然绽放。
萧军的家境并不好,参军后看不惯兵营内的黑暗,于是投身到诗歌创作中来。
他仅靠在《国际协报》上撰稿获取生活费。他想救出萧红,却没有能力替她还清欠下的巨额房款。萧红只能大着肚子,焦虑而又彷徨地待在小旅馆里。
机会说来就来,连续27天的强降雨,导致松花江决堤。在滔天洪水中,萧军趁乱将萧红从窗户救走。
两人结了婚。相爱之初,生活流淌着甜蜜,却依然逃不脱困窘。
虽然萧军同时做着几份工作,依然入不敷出。很多时候,他们居无定所、漂泊不定,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吃不饱。
萧红饿得浑身发软,她甚至想吃掉桌子,想吃掉草褥子来充饥。
萧红常感叹自己如同风雪中受冻挨饿的狗,孤苦伶仃在冰天雪地中奔跑,全身如同泡在冰水中。
但萧军热烈而奔放的爱让她内心安宁,更重要的是,萧军指导她完完全全走上了写作之路。
生活给予的苦楚,她选择倾泻在笔端,以个人之苦反映社会之悲,以螳臂之力阻挡命运倾轧的滚滚车流。
第一篇文章《王阿嫂的死》发表后,给了萧红创作的勇气和信心。
1933年10月,他们二人以日伪黑暗统治为主题的《跋涉》得以发表。因害怕遭到伤害,于是南下到上海躲避。
1935年,萧红凭着鲁迅亲自作序的《生死场》在上海一炮走红。鲁迅认为她是最有潜力的女作家之一。而萧军凭作品《八月的乡村》,在上海也声名鹊起。他们在上海滩终于寻得一立锥之地。
虽然文学创作给他们带来了名气,但是并未对生活有多大的改善。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重担压得萧军喘不过气来,加上萧红的名气也让萧军倍感压力,两人常常为了一些生活琐事开始发生争吵。
每当听到萧军与她人暧昧,萧红的质问换来的常常是拳打脚踢。
1937年8月,淞沪抗战开始,萧军决定参加游击战。萧红担心萧军的安危,不同意他参军。萧军却毫不理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日复一日地争吵让萧红心力交瘁,心灰意冷的她提出了离婚。
而此时,她已怀上了萧军的孩子。在她怀着别人孩子的时候,萧军收留了她。当她怀着他的孩子时,他却选择了离开。
我该怎么办?遍体鳞伤的萧红仰首向苍天呐喊。
03
萧红与萧军共同生活时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有25岁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不仅家境富裕,而且在清华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端木蕻良与萧红夫妇是东北老乡,常在一起聚会,彼此情投意合。
当他们争论问题时,端木总是支持萧红的意见,且称赞她的文学作品成就远超萧军,他的行为让萧红很有好感。
1938年,萧红与端木在武汉结了婚。受到战争影响,武汉不再安全。
萧红因身怀有孕,不便旅途奔波,便将仅有的一张船票交给端木,让他先行离开,以后她再想办法与他会合。
后来萧红辗转到香港才与端木会的合。到香港后,萧红的身体状况更差了。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特看到她的状况,深感不安。亲自为萧红联系香港的玛丽医院让她前去治疗。
萧红在那里一住就是几个月,端木则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来医院陪伴。
那时《时代批评》刊物上正在连载萧红的中篇小说《马伯乐》,著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也已经面世。
白天,萧红努力写作;夜晚,她默默地思考以后的人生要怎么办。日夜的咳嗽,让她无法入睡。萧红很想好好睡一觉,于是请求医生给她打止咳针,医生没答应。
医院的生活孤独无聊,她一再要求回家去。医院不同意,端木也极力劝她留在医院,毕竟在医院住着,治疗及时,病也会好得快些。
1941年12月,香港受到太平洋战争的影响,也不再安全。萧红的病却越来越严重,虚弱的她只能躺在床上,逃离香港已不可能。
她意识到生命随时可能会终结。我还想写作,还想回故乡,还想见父亲一面。我不甘心,真的不甘心啊!萧红失声痛哭着。
她用尽仅存的力气,在自己创作的本子上留下了“天涯孤女有人怜”七个字。
经多方周旋,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明愿意将香港岛思豪酒店的一间房让给萧红养病。
病情不见好转的萧红经跑马地养和医院诊断为喉癌,白挨了一刀!这一刀让本来虚弱的萧红雪上加霜。她知道自己可能活不下去了。
想到自己的一生,她流着泪握住端木的手,交代他以后在街上看见孤苦无依的要饭人,无论如何都要给他两个铜板,要怜惜他们也是父母所生,爹妈所养。
一两个铜板,于自己没有多大的损失,但对别人或许可以救他一命,在这世上不求得到好处,做一个给予者就够了。端木含泪答应着。
1941年1月22日10点,年仅31岁的萧红死于肺结核。
端木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个古董瓶里,分别葬于丽都花园和圣士提反女校后山。
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经历曲折,她爱过的那些男人,能陪她现世安稳的有几个?
萧红情感丰富、才华横溢。她不仅是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更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
她一路逃亡,一路追逐,像一个任性的孩子,拼命擦去一切不幸。在看清生活残酷的真相后,依然保持着热爱。
作者:鹤凌云歌
指导:恋恋今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