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上官云)14日晚,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多位中国知名作家现身。除徐则臣、梁晓声等获奖作家外,著名作家贾平凹、阿来、毕飞宇等也来到现场,并上台为本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颁奖。
颁奖典礼现场。王纪国 摄
今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获奖。
颁奖典礼上,李洱、陈彦、徐则臣、徐怀中、梁晓声等作家先后上台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站在台上,李洱感慨地说,文学倾向于描述那些珍贵的时刻:它浓缩着深沉的情感,包含着勇气、责任和护佑,同时它也意味着某种险峻风光。作者和有经验的读者常常都会感动于此。
“除了与读者共享那样的时刻,写作者还必须诚恳地感谢命运让他与此相遇。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将如此重要的奖项授予《应物兄》,无疑让我重新回到了那个珍贵的时刻,并让我有机会在此感谢命运的馈赠。”李洱说。
王纪国 摄
陈彦则感叹,自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自己在文学和戏剧文学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40年,“这个奖是对我40年奋斗历程的一个肯定,让我满怀激情与喜悦,也充满了焦灼与感奋”。
回顾创作《北上》的经历,徐则臣表示,因为一条2500年的古老河流,《北上》获得了本届茅盾文学奖,“作为作者,我倍感荣幸,也深受鼓舞。写作22年来,我一直在感谢这条河”。
“感谢的方式就是一篇接一篇地写出与这条河相关的作品,它是我的小说最忠贞、最可靠的背景。我在河边生活过多年,这些被大河水气笼罩的岁月,成了我写作最重要的资源,河流里总有良方。”徐则臣说,“这条河不仅仅是京杭大运河,它是我生活里遇到的所有河流的总和。”
当晚,老作家徐怀中的获奖感言引发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他幽默地说:“这次评奖才得知,茅盾文学奖的字数下限定为13万。有惊无险,我的这本《牵风记》正好是13万字。也就是说,如果我再删去千儿八百,就凑不够字数,只能退出参评了。”
“薄薄一本小书,无可夸口。”徐怀中说,2014年,自己着手打磨长篇《牵风记》,“赶上改革开放新时代到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一艘巨轮,正顺风顺水全速前进,作为离退下来的耄耋老人,同样深受鼓舞与激励。”
王纪国 摄
他表示:“我身心愉悦、精神抖擞,完全放开了手脚,竭力做最后一搏。一本夕阳之作终于让我给对付下来了,倒也痛快淋漓。”
当晚,著名作家梁晓声最后一个上台领奖。他说,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文学对文化影响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我倍觉荣幸的是,与我同时获奖的4位作家同行,不论是年长于我的前辈,还是年轻于我的新老朋友,都以自己的作品参与了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拾遗补缺’。我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文学精神却基本一致。”梁晓声表示。(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