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了一个有关鲁迅和秋瑾的段子,说得是秋瑾在某次集会时,以“投降满虏,卖友求荣”的罪名,宣判了鲁迅死刑,并高呼一声:
“贼人吃我一刀!”
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此事真的只能当个段子来看,当然秋瑾确实是说过这样的话,只是针对者并非是鲁迅罢了。
除了这个“黑”鲁迅的段子以外,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段子,比如有人提到,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
“汉字不灭,国必亡!”
注:实际原话还有一个“中”字,因为老是审核不通过,没办法,只能把那个字去掉了。
杨角风谈晚清民国(原走向共和)第111期:靠文字受益,且忧国忧民的鲁迅,为何却说“汉字不灭,国必亡”?
一、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不了解这段历史,也就无法深刻体会鲁迅这句话的含义。
实际上杨角风谈晚清民国系列文,都写到100多期了,但阅读量嘛,哎,一言难尽啊……
我想,最可能的原因并非是我写得不够认真,也并非写得不够详细,而是这个类型的文章着实不讨人喜欢。有些事情,并非是严肃对待就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写什么,而在于读者想看什么。
我觉得,这可能也跟如今的网络文学方向有关,前几天跟友人聊起网络小说怎么写时,友人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网络小说嘛,其他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读者一定要爽,只要不停地戳他们的爽点,你的小说就火了。
同理,网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写系列文不太好,尤其是屈辱的近代史,谁愿意看啊?不如写写现在的国际形势,比如“我国一出手,该国就傻眼”类似的文章,肯定看得人就多了。
恩……确实最近比较迷茫,之前一直逮着小说或者电视剧分析个没完,也不是办法。写点正儿八经的历史吧,要么审核不过,要么不够吸引人,自己也有点黔驴技穷了。
但不管怎么说,坚持就是胜利,谈晚清民国人物这个系列的文章,才进入到蓬勃发展时期,不能就此断了,还是给自己鼓鼓劲吧。
我说了这么多,倒不是在抱怨,而是让大家能切身体会到,那时候的鲁迅其实跟现在的我一样,也是处于迷茫之中。
二、
现如今,面对某大国蛮不讲理的制裁,有些人都开始认怂了,要知道当初鲁迅所在的时代,简直不能再糟糕了。
虽说清政府已经倒台,但是所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仍然适用于民国,光赔款就把国库那点收入搬空了;东三省土地上俄国的士兵沿着铁路线撒欢,长三角地区长江里西方列国的钢铁战舰横冲直闯,遍布整个中国的租界里洋人也在对国人指指点点;而国内的各路军阀,也是争斗不休,今天你上台,明天他上台,收税都收到了几十年后,哪里管老百姓的死活……
日本人都已经开始建造航空母舰了,虎视眈眈的觊觎中国领土,但国人却十有八九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鲁迅想救国,他能怎样?
鲁迅一开始是学医的,目的也是救人,但留学到日本后发现,单靠医学根本就救不了国,于是怒而弃医从文,在他的著作《藤野先生》中写道:
“如今中国一片狼藉,学习医术可以挽救伤者弱者的生命,却治不好他们的精神顽疾。”
可以说,鲁迅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依靠这支笔,他写下了太多直击人们灵魂的文字,唤醒了很多有志国人。
从他的诗篇《自嘲》中就能看出鲁迅本人的志向: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三、
可以说,鲁迅能成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离不开他所书写汉文字,那么他为什么却说出“汉字不灭,国必亡”的话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句话并非杜撰的,也不是捏造的,确实是鲁迅在接受《救亡情報》记者采访时,亲口所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鲁迅不会不清楚文字的力量,也不会不明白汉文字所代表的含义。
但是他更清楚,中国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就算他写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众多直击人们灵魂的文章,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看到且能看懂呢?
实际上,建议废除汉字的人,鲁迅并非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大有人在!
西方列强靠洋枪洋炮轰开大清国门后,人们发现了西方的“文明”,有些有志之士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但是在涉及到文字时,他们发现,人家就用几十个字母都能凑成各种单词,代表各种不同的意思。
反观汉字,学习成本太高,尤其是繁体字,直接提高了入门门槛,把80%以上的国民挡在了文盲线外,咋办?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开始为废除汉字高呼,最早的时候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建议尽快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民国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也提出,若是汉字不得不进行改革,那么就改成拉丁字母;陈独秀更加激进,他说繁体汉字是承载“腐毒”思想的巢穴,废除它一点也不可惜。
党的早期创始人瞿秋白,他评价汉字:
“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
四、
面对汉字难学的问题,当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一条路是胡适发起的白话文运动,这非常好理解,在《雍正王朝》中也有类似的一幕。那就是李卫面对文言文写的告示时,直接骂那个先生,让他说人话,最后出了白话字告示。
所以,胡适这一类人发起白话文运动,就是要让大家说人话,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别拽云里雾气的文言文。
另一条路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一批人,他们更加激进,干脆把汉字废了得了,直接用字母!
正是由于汉字难学,语音难以规范,各种异体字,各种方言,导致统一起来异常困难。民国成立之初,北洋政府在1913年曾组织过一次“读音统一会”,当时鲁迅也是参会人员,但是由于南北方读音不同,还引发了一场“冲突”:
“民国初年,教育部要制字母,他们俩都是会员,劳先生派了一位代表,王先生是亲到的。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晖先生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来。”
除了读音问题,还有异体字问题,比如鲁迅在《孔乙己》小说中提到的一个梗,也就是“回”字究竟有几种写法?
在过去书法写作时,一旦遇到同一个字,为了好看,往往会写它的异体字,但若是运用到平常使用,则非常麻烦。
其实类似于“回”字这样的四种写法,五种写法的字多了去了,当然,现在这些字大都合并简化了。
五、
在当时的情况下,指望民国普及义务教育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最快速度的让老百姓识字,那只能改革。
早在清朝还没灭亡的时候,章太炎就创制了一套“国语注音字母”方案,当然,主要目的是为了标注汉字读音。这套由58个注音符号的方案,后来被民国采用,老袁还把它列为小学和师范课程,全国推广。
到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这时候变成了以26个罗马字母为汉语拼音,当然这时候仍然是以汉字为主体。
再到了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开始推广“中国文字拉丁化”,这下子是奔着去掉汉字来的,让所有人只要学会几个字母就能拼写。
对于这个方案,鲁迅是十分赞同的,他提到:
“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
作为一名文字受益者,鲁迅能这样说,确实需要壮士扼腕的决心和勇气。
鲁迅也为自己说的这句话进行了解释,之所以“汉字不灭,国必亡”是因为:
“因为汉字的根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六、
当然,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用上了打字机,而汉字……
虽说老祖宗早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这种印刷的方法要刻多少字,大家可以算一下。而且每篇都要重新排版,若是一张纸上有很多重复的字,更是要多刻很多重复的字。
西方刻字,只需要找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人便可,写好反字,刻上去就行了。中国呢,至少得认字吧,可是在文盲率这么高的中国,我都识字了,我怎么可能愿意做一个排字工?
等到打字机出来了之后,汉字更是傻眼了,人家26个按键就能解决的问题,咱们得把《康熙字典》搬出来,挨个做按键。
即使到了电脑出来了,关于汉字输入法,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课题,这里我也不太懂,就不展开了。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文人志士确实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能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他们能想到的,只有把汉字字母化,以便接轨。
当然,鲁迅这人说话都是有内涵的,比如他还说过这么一句话:
“中国人的性情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这估计也是他故意说出这句话的原因所在,事实上文言文不是除了嘛,再到后来,繁体字不是也简化了?
鲁迅毕竟是一个人,他不是神,现在汉字也没灭,国家也没亡嘛,而且现在的拼音输入法只会比他们快,而不会慢。
总之一句话,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很多事情在现在看来可能是一个问题,但随着我们的不懈努力,或许,过几年就不是问题了。
总之,别怂!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晚清民国人物,杨角风谈晚清民国人物系列文章继续更新中,喜欢就请关注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