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拎着沉甸甸的行李穿梭在这个偌大的车站,首次近距离触及这座陌生的城市。好比与自己的初恋女友第一次如期而至,感觉紧张、兴奋而又充满无限期待。
搭乘地铁穿梭在这座城市的里里外外,美丽与动容可谓尽收眼下,一不小心又是一种新的超越;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人行匆忙、肤色各异,无形当中感觉到了一种新奇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匆忙的行人、跑步上班的过客,好比一条条“地铁长龙”,每天虽承载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但依然昂首挺胸、阔步前行!即使是不堪重负,也只能象磁悬浮列车般发出低沉的声响。也许这只是为了生存而非生活,因为时间老人根本就不允许你去感叹生活的疲惫、工作的艰辛、物价的高涨、住房的狭小;它需要的是那些兢兢业业办事、踏踏实实工作、匆匆忙忙行走、冷冷淡淡表情的上班一族。有一句广告语:“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you are falling behind”(不进则退),这句英语不经意间道出了这座城市的生存法则,在很多人的眼里,上海是中国的另类。
回顾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给人想象的一幕就是:在车水马龙的外滩上,一边是古老的欧式建筑群,一边是留声机所散发出来的那首经典老歌---夜上海、夜上海的优雅弹唱。时不时地在大街上可以瞧见:戴一顶圆形小方帽的黄包车师傅拉上一位气质优雅、着旗袍装的东方女郎,穿梭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街头小巷。那中国特色式的小贩吆喝声,反复地在这座不夜城中久久回荡、回荡……
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就闲坐在外滩的某个角落,一边听着歌曲、一边坐享黄浦江畔晚风拂面,在夜光的映衬下,凝望东方明珠塔,感受一番别样心情!或许这只是一个远方游子所能消遣的,那些忙于生计奔波的人们哪有这份清闲?无聊之时,偶尔向身边游人搭讪几句,回复的当然是淡淡的表情和诧异的神态!冷漠应该不是上海人的专利,我敢肯定。上海人的热情处处可见,在地铁站,一位工作人员主动相送一张地铁交通图,使一个走南闯北的旅客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份感动也只有一个外地人在迷途不知路的处境下,才能深刻体会的。在十字路口,总是可以看到一个别样的风景,那就是一群群年长的老上海人组建的交通协管,是他们给这座不夜城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正是因为他们的细致耐心,才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准了自己的方向。走在大街小巷,虽国别不同,但早已习以为常,其高素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上高度发达的城市交通,良好的国际化都市环境,使上海不仅是中国的上海,更是世界的上海。
如果单纯说是世界的上海,这也许会拉远这座大都市与小市民之间的距离。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特别是在晚上,会有那么几辆原始的三轮脚踏出租车,老是“纠缠着”地铁站团团转。这两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不经意间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个代表时代的前沿,一个代表历史的过去。就让我们姑且看作是旧上海的缩影吧!也许正因为这样才能更让人感受到这颗“东方明珠”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诱人之处吧!生活在上海,确实举步维艰。在建筑工地旁,三两个民工兄弟蹲坐在杂乱的地上,一瓶啤酒、一个快餐盒饭、一杯白开水,简单而朴素地度过辛劳的一天。在车站周围,随处可见一个个歪着身子正在酣睡的身影。试问:是什么让你们睡的如此香甜?该不是梦到了家的温暖吧?可梦醒时刻,原来自己还身在他乡之地,为着一份糊口的工作,不得不舍妻离子、远走他乡……在这个被陌生人挤占、人来人往的火车站,想找个地方歇歇脚,或者喝杯免费的白开水都是件多么令人奢侈的事情啊!闲暇之余,时不时地与三轮车夫攀谈,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知晓原来生活在大都市不是一般的累、不是一般的难,而是很难很累,也只有他们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上海,也只有从他们身上,我们才能深切体会到那些弱势群体的点点滴滴。生存——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除了生存,还是生存!但理智告诉我们:不能单纯地为经济而经济、为生存而生存、为生活而生活,内心深处应该还有基本的人文关怀。
生活在大上海,不是简单地为了享受生活,而是在茫茫人海中杀出一条生存之路!因为生活就象跑马拉松,稍不留神就会被旁人超越。回首往事,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可谓一片萧条,但凭借着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出“出口第一、贸易立国”的口号,使得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所幸的是,九十年代的上海,开始成为其追随者,并立志赶超,GDP创下国内第一,让人振奋不已。可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这些后继者会如此姗姗来迟呢?为什么在一个偌大的中国上海人却率先做到了身体力行呢?或许这些疑问值得我们去好好深思和探究,因为结论一向都是那么耐人寻味。
疑问也好,结论也罢,终免不了告别这座美丽的“海上之城”,即使是暗恋上了这位“东方明珠”,那第一次相识总得有分手的时候吧,但不管怎样,内心的少不了那美好的愿景,相信东方明珠必将耀眼整个东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作者简介:颜为,历史学博士、教师,湖南邵阳县人,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从事教育多年,喜欢阅读、书法、文学创作等,在《当代作家》、《文艺生活》、《红网文化》、《思想潮》、《天涯诗刊》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数篇。2020年被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长沙市优秀教师” 2022年获得长沙市首届“一鸿教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