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京华浮梦云小说「京华烟云免费阅读小说」

幽默大师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啼笑皆非》、《朱门》等,传记《苏东坡传》、《武则天传》。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洋洋60多万字,是他在1938年8月至1939年9月旅居法国巴黎时用英文写成,英文翻译为A moment in Peking。小说写了姚、曾、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时间跨度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40多年,中间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蒋介石北伐、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历史事件,出现了齐白石、辜鸿铭等历史人物。塑造了近一百位人物,其中女性角色占大多数,男性角色偏少。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有:平亚、曼娘;荪亚、木兰;经亚、素云、暗香;孔立夫、莫愁;牛思道、马祖婆;曾文璞、曾太太、桂姐;姚思安、姚太太(这几组人物皆为伴侣);阿非、宝芬;体仁、银屏;黛云;东瑜;怀瑜;红玉;珊瑚。

林语堂对《红楼梦》特别痴迷和推崇,希望将这部宏伟的巨作翻译成为英文,由于考虑到《红楼梦》的时代背景距现代中国太远,遂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篇长篇小说。所以《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均与《红楼梦》相似之处。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对小说中人物设置作了这样的说明:“至故事人物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因此,《京华烟云》素有“近代《红楼梦》之称”。

该书的初衷是林语堂先生“介绍中国社会与西洋人”,他希望将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描绘出来,希望将中国文化输送给西方国家,文中有关于字画、古玩、中药、诗词歌赋、饮食、五行、占卜、婚丧嫁娶、冲喜、孝道等愚昧或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此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哲学意义,儒释道三者中,道家在书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全书弥漫着道家的味道,以道家精神贯穿。从每一部的开篇就可窥见这一现象: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姚思安是道家哲学的主要宣扬者,是他影响了木兰和立夫,甚至还影响了替日本人制毒毒害中国人的牛素云;他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家财万贯,虽然年轻是花天酒地、纵情声色,中年却钻研和笃信老庄哲学,自己身体力行的践行道家准则,在动乱中平心静气、修身养性;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无为而治,允许木兰不裹脚、同意她听京剧;对钱财珠宝等身外之物看的很淡,也愿意赐资帮助如立夫这样的有志之士和革命军;在晚年,云游四海,亲近自然。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作为作者最喜欢的角色,作者对其描绘和塑造也是毫不吝啬。众生平等、返璞归真的道家哲学在木兰身上体现尤甚。她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不因为性别、尊卑而改变,她对她的丫鬟锦儿、与她遭过难的暗香、好姐妹曼娘都是平等相处,从不仗势欺人;虽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嫁于权贵之门,主管曾家大小事务,她却渴望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船夫,过上粗茶淡饭的日子。

除了道家之外,儒释两者中国文化在文中也有体现。文中另外一名着重墨描写的角色——莫愁,就是儒家文化的代表者,她和木兰虽然是两姐妹,但性格差异较大,木兰活泼、理想,莫愁安静、实际;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木兰藏豪华于无形,而已淳朴自然为本相;莫愁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曾文璞是儒家文化的坚守者,他恪守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念,为官尽责清廉,为子孝顺曾老太太,为夫教育子女读圣贤书做圣贤事,并且坚守封建礼法,对守寡的曼娘看的很紧,对喜爱出游的木兰也面露难色;佛家的代表人物非曼娘莫属,曼娘是封建统治的牺牲者,冲喜没有挽救病入膏肓的平亚,也害了封建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古典美的曼娘,以处子之身守寡,最令人心痛的是她因为日军的侮辱而上吊自杀。她因救平亚而笃信观音,而守寡更将她推入空门,她近乎就是观音的化身。

如果说某一人物仅仅具有儒释道中的一种文化那是有失偏颇。在当时之情景,必然受到三种文化杂糅之影响。木兰便是如此,她心中喜欢理想情人孔立夫,还是按照家庭的意愿加入曾家,并认为荪亚也是一个不错的情人,他对立夫的感情也是发乎情,止乎礼。姚思安对体仁的期待落空之后,也把家庭繁荣发展的重任递给小儿子阿非。这些都体现了他们身上的儒家哲学。

文中没有一个角色是完美无瑕,每个角色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这是林语堂先生近情原则的体现,也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之人,评价完美之标准也因人而异,另有没有评判标准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浮生若梦,又何必去在意自己以外之物。道家哲学不但是林语堂先生想通过这部作品宣扬,也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