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这之前久经压抑的作家们,重新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某种程度上,由文学来为改革推波助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在伤痕文学之后,几乎在反思文学走向高潮的同时,描写经济体制改革的作品不断涌现。这类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状况,人的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内容。
在正面塑造新的时代英雄、鼓舞民众信心的同时,作家们在作品中对因历史因袭和现实问题而存在的种种弊端予以及时的揭露的批评,从社会弊病和缺失中呼唤理想的英雄和新的社会秩序。
谌容于1980年代之初发表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就是注重从正面揭示中年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及其原因的一部作品。这篇小说情真意切地表达出了对改革现实的忧虑与困惑,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思。
内容简介:
陆文婷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当了一名眼科医生。后来,她与从事冶金研究的傅家杰结婚,并生下一儿一女。时光飞逝,如今陆文婷已经40多岁了。紧张的医院工作,繁忙的家务,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给陆文婷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但是,不管多么疲劳和困窘,只要面对病人的眼睛,陆文婷就仿佛忘记了一切。
一天上午,她一连为焦副部长、张老汉、王小嫚作了三场手术。回到家之后,她又立刻开始做家务。终于,因为过度疲劳,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她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
在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过程中,各种朦胧的记忆纷纷从陆文婷的意识深处闪现出来: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孤苦童年、单调而忙碌的大学生活、甜蜜的爱情、丈夫和孩子、朋友姜亚芬的出国晚宴、焦副部长夫人秦波那令人难堪的不信任目光。
陆文婷以为,她再也爬不起来了。好在抢救及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终于从死神那里逃脱。在丈夫的搀扶下,陆文婷迎着朝阳和寒风,缓缓走出了医院。
当1980年代的大量作品还在回顾历史伤痕,反思历史问题的时候,谌容却以其独特的视角,注意到了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在新旧交替的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但是由于存在知识分子断代问题,中年知识分子不得不承受几代人的工作压力。而就在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时,他们的政治地位、生活状况却迟迟得不到改善。这一社会问题激起了谌容的创作欲望,《人到中年》应运而生。
陆文婷是一个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充满热爱之情,富有理想,勇于探索,对事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知识分子。她品格高尚,为人正直,不论是对副部长,还是对普通的老百性,她都一视同仁。对小姑娘王小嫚的温情开导,对农民张老汉的帮助,不仅表现出一位医生的责任与情感,更体现了一位合格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单位,她是业务骨干,只知奉献,不知索取,任劳任怨。在家里,她又承担着妻子和母亲的责任。然而,为了事业,她很多时候顾不上丈夫和儿女,也顾不上去改变贫困和艰难的生活状况。
儿子一直想要一双足球鞋,但是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这个愿望迟迟没法实现。女儿看见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给她们扎了漂亮的小辫子,但是陆文婷竟然忙碌得连给自己女儿扎个辫子的时间都抽不出来。丈夫和他都是各自单位的骨干,除了日常工作,还要承担各种研究和作报告。一家人挤在不足二十平的狭窄房子里,除了晚上回家,根本无暇聚在一起。
动乱年代被打成右派的焦副部长又来做手术了,上次他正在做手术,就差点被戴红袖的给架出去,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陆文婷一直在劝阻。这次他官复原职,再来医院时,那场面可了不得,副部长夫人秦波直接就叫人成立了专家组,对陆文婷做手术这事,她是死活不信任。焦副部长认出了陆文婷来,他很是激动,但在陆文婷看来,副部长和其他病人并无不同。
秦波满口的为国为民,但本心里却自私自利,只想着搞特殊,走后门。陆文婷突然病倒后,丈夫不过想让医院派车急救,各部门之间却推来推去。傅家杰带着陆文婷,徒步往医院赶,甚至闯红灯挡车,好在终于遇到一个好心人,妻子才没有错过了抢救时机。这和副部长夫人秦波的所作所为一相对比,反差不言而喻。秦波参加革命较早,以老革命自居,充满优越感。她满口马列主义,被小说中的人物戏称为“马列主义老太太”。她表面上原则性很强,比谁都革命,而本质上却自私冷酷、缺乏人性、思想僵化,是一个集个人主义与封建主义思想于一身的贵夫人与官僚主义者。作为患者家属,她对主治医生陆文婷不仅不信任,而且态度严厉和冷漠,甚至任意干涉陆文婷的工作。可当陆文婷病倒之时,她却又居高临下地责备赵院长不关心爱惜人才,这个操作实在惊煞旁人。
小说中反映的知识分子面临困境的问题,同样也体现在陆文婷的好友姜亚芬夫妇身上。姜亚芬夫妇也在医院工作,但因出身不好而受到歧视,这给他们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压抑和苦闷。他们钻研业务,却遭到恶意中伤和无端的诽谤。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医疗事业,但最后还是挥泪出国。人到中年,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可是,他们不得不向生活低头……姜亚芬夫妇的出国,从另一方面向社会发出严重警告:知识分子的境遇如果不尽快得到改善,那么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才外流。
教师,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代表;乡村教师,教师中的一个代表。很多时候,我们在不遗余力地赞扬边远乡村的最美教师。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在交通极度不便,生活极度贫困的山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们领着低微的工资,什么买房买车结婚幸福生活,那都是喝醉后的胡话罢了。这些教师确实美,确实值得赞扬,他们的精神也确实值得学习。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矿泉水都涨到两块了,怎么那里的路还没铺、桥还没搭,怎么那里还不知道英语是什么、足球怎么踢?
关注知识分子群体,让他们能够拥有与付出和奉献相匹配的回报和赞誉,比说什么漂亮话都重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