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保单位
海州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1处。按级别区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
来看看这些文保单位你知道哪些~
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将军崖岩画
01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岩画。共有三组,分布在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内容有人面、农作物、鸟头、兽面、星象及其他符号。距今约8000-10000年左右。第一组岩画在山坡西侧,南北长4米,东西宽2.8米,以人面和农作物图案为主。其中人面像11个。人面多有头饰,纹饰有网纹、复线纹、弦纹等。人面脸部多刻有杂乱斜横线条,似为纹面,眼睛用同心圆表示,大都无四肢,除编号A6为着裙人物外,其他均用一根上至头顶沿鼻梁而下的中线与下方的禾苗相连。农作物图案为由下向上的辐射状线条表示禾苗,表现手法有13种。人面和农作物之间,还有鸟头、鸟面、圆点、刻划符号等。第二组在山坡南侧,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以星象、鸟兽图案为主。这组岩画中,大量地出现双圈圆点、单圈圆点、圆点和线条图案,分布有疏有密,有规律地分布成带状,长达6米。近北部高处还有三个呈三角形排列的太阳图案,用双圈圆点周围加放射状短直线表现。这组岩画中还刻有10个鸟头、兽面的图案。另外还有大量的图形符号。第三组在山坡顶部,由人面像和各种符号组成。其中共有人面像4个。与第一组不同的是在这一组中用圆点和短线表现人的眼、鼻、口,用实心三角形和放射状三根短线表现人头顶的头饰。另外,在山坡顶部还有一大三小四块大石头,其中一块上有许多人工凿磨而成的圆窝,直径在3—7厘米之间。根据岩画、大石以及将军崖所在地形、地势来看,此处是一处原始宗教的祭祀场所。1982年3月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望山摩崖造像
02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孔望山村孔望山南麓西端,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佛教石刻艺术。造像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崖壁上,共计105个,可分成18组。最大的1.54米,最小的头像10厘米。整个造像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佛教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等,以释迦牟尼佛的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主要是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初转法轮等。二是道教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崇拜形象,为三尊独立的汉式衣冠正面像,是造像群中最大的造像,位置也最高。三是世俗内容,为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进谒”、“宴饮”等。造像群的雕刻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线刻、浅浮雕和高浮雕四种,主要以平面减地浮雕为主,风格古朴。造像群附近还有象石、蟾蜍石等巨型圆雕造像和带有碑槽的“馒头”状巨石,以及龙洞摩崖石刻群。在孔望山山顶还有同为东汉时期的道教祭祀遗迹“承露盘”刻石。
1982年3月调整公布为江苏省第一、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孔望山摩崖造像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
01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石棚山上,山上多奇石怪洞,自古为文人游览胜地。宋代大文学家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公余常至石棚山读书。蔡景繁、苏东坡、党怀英、戴南枝、杨锡绂、商盘等历史名人也都来过这里。石棚山上石刻很多,共有26处。有明“廖世昭题名”以及他的“小九曲”、“石棚”、“芙蓉洞”、“石曼卿读书处”等,明王同的“高行清风”等。碑有“安汉将军糜竺之墓”和“海州太守张公去思碑”等。清刻有戴南枝书诗刻和师亮采篆书“石室”题勒等。另外尚有“万花岩”、“锦岩”等十几处无年款的题刻。
石棚山石刻的书体,有篆隶楷行,各具功力,这些石刻是研究海州历史、地理以及明清以来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1982年被公布为第三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志洲山石刻苑囿图
02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嘴村刘志洲山东南坡。石刻苑囿图刻在刘志洲山东南坡一块20米长的天然石壁上,现残存画面南北长6.3米,南部高0.6米,北部高1.6米,刻面约8平方米。画面由亭阁和禽兽等图像组成。两座亭阁为干栏式建筑,相对于水面上,亭上刻有对称的穿壁纹饰,亭柱立于水中,禽兽有鸭、水鸟、鹿等等,姿态各异。石刻全部为阴线刻,线条粗犷,作风古朴。所刻亭阁与距此2公里的桃花涧出土东汉画像石墓中的图像如出一辙。此刻为汉代遗存无疑。1995年被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虎山摩崖题刻
03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白虎山居委会的白虎山上。现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题刻30余处,其中有年款的唐刻1处、宋刻3处、金刻1处、元刻1处、明刻2处、清刻4处。在我市的石刻中,像白虎山这样含有唐以来六代延续不断、保存完好的石刻是仅有的。其中唐刻于今已甚难得,金元之刻在我省也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北宋张叔夜题名尤为研究宋江者所重视。
这些石刻对研究海州历史及古代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995年被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志洲山宋金交战战场遗址
04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嘴村和酒店村之间的刘志洲山、夹山、哑吧山。遗址有石刻船画6处,刻船13艘,船的大小在50—300厘米之间;有戍守城垣,残长约500米,宽4.7米,并有马面,城垣为巨石垒成,残存地段高约2米。另外在夹山、刘志洲山北坡还有当年士兵留下的“招信军”、“招信前部”、“苏总管”、“安淮军”、“金人”、“金国”及人物、动物、建筑、钟形画像等众多石刻,文字字径约6—15厘米,字体有楷书、行书,画像大小在15—100厘米之间。
从刘志洲山岩画的船的形制、夹山戍守城垣,哑吧山炮台以及众多石刻等大量宋金遗迹来看,刘志洲山即为宋金对峙时期双方交战的战场,船画石刻可能与《宋史》记载的南宋李宝舟师“锚泊东海”与魏胜共抗金兵的事件有关。1995年被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洞摩崖石刻群
05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孔望山居委会孔望山龙洞庵西侧龙洞内外壁和龙洞庵后丹崖壁上。龙洞摩崖石刻群共分为二大部分,一部分刻于龙洞内外石壁上,另一部分刻于龙洞庵内及庵后崖壁上。石刻共有20多则,时代从宋至民国,大小、字体各异。石刻群内容丰富,对古海州地区水文、地理、人文、民俗、古迹都有反映,而且大都有纪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特别是明安钝题名明确记载了“古圣贤像”孔望山摩崖造像在明代就被发现的史实。另外石刻字体齐备,名家时现,具有书法史研究价值。2002年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祠摩崖石刻群
06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之巅马耳峰东南约100米处,海拔429米。龙祠为上下二个天然石洞,经人工加工而成,石刻分布在上洞内外岩壁上。龙祠为宋金时官民祈雨之处,直至清代,香火不断。石刻共有9处,尚有字迹可辨认的7处,其中宋刻6处,金刻1处。石刻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研究我国古地理、古气象、古生态环境、古民俗以及古代书法提供了可信的实物资料。2002年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孔望山古城遗址
07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孔望山居委会孔望山、凤凰山。古城沿山脊而建,东西长640、南北宽550米,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1980、2000-2004年多次考古调查发现,古城设东西二门,西门保存明显。古城的北城垣沿孔望山山脊修建而成,北城垣墙体基本完整,现存宽度2米左右,高度1-3米不等;南城垣沿凤凰山山脊而建;其北面现保存较好,其中,古城西南角和凤凰山山脊部分比较完整,现存宽度5-8米、高度约4米;东城垣、西城垣则建在两山之间的空地上。以西城垣的保存状况最好,现存宽度10米左右、高度均在5米以上;东城垣除在孔望山东南山坡、山脚留有一段以及在山南果园内保存两个土堆外,其余部分地表已无存。古城垣的构筑方法有三种:西城垣和南城垣西段直接在较平缓的基岩上夯筑而成,城外设有城壕;南城垣中段、北城垣和东城垣的北部均建在山脊或山坡上,其墙体下部用石块砌筑内外挡土墙,内部填土夯实,然后逐层向上夯筑;南城垣外有护城壕,并发现其筑城工具为集束夯,夯层厚度约15-20厘米。有一条宽约5米的道路穿过城垣,连接东西二门。现存有西城门,西城门外还应有瓮城,今已不存。另发现北城垣、南城垣、西城垣外筑有马面。在西城门北侧顶部发现由青砖砌筑的台阶和由城内登向西城门顶部的马道。从城垣断面上显示的叠压关系、城垣底部出土的瓷片、砌筑台阶的青砖以及城垣外筑有马面判断,此城筑于宋代,而且不是行政经济型的城市遗址,而是一座全国罕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军事城堡。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山古道
08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孔望山村吴窑塔山西侧,由北向南穿过林木扶疏、古老幽静的山谷。古道依山地的自然形势铺筑而成。地势低平处铺以块石,斜坡处凿成台阶,高岗处劈成凹槽形路面。路宽2.6米,现长450米。根据古道旁的《新设山路记》石刻,其铺筑的年代为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塔山古道是我省首次发现的唯一有确切记年的古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涧遗址
09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桃花涧西侧。遗址坡积物厚约2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通过采集和试掘,得到的石器标本有舟状石核、两极石核、漏斗状石核,半锥体石核、刮削器、尖状器、人工石片和小石叶等。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批石器标本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迄今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唯一含有小石叶工业的遗址,对研究古文化的发展和古人类的迁徙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有些石核的制作技术与日本出土的石核颇多相似之处,又为中日古交通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涧遗址
10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嘴村锦屏山东南麓二涧水库,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汉代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1959年、1960年两次发掘,出土100余件重要遗物和2500余件陶片,内涵极为丰富。山土的典型器物有新石器时代红衣陶钵、磨光石斧、带槽石斧等,还有战国、秦汉的遗物。二涧遗址为探索我国文明的起源和我市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3年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船顶遗址
11
简介:位于海州区朐阳街道锦屏山北麓的坡积台地上。遗址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经地面采集和整理,其遗物有红陶及灰陶鬲足、鬲口、几何印纹陶片、豆把、砺石、石斧(残)等。遗址中含木碳,并有多处火烧痕迹。当地群众还曾在此地拾到过骨针寄南京博物院。初步鉴定,这是一处商周遗址,它对我市商周文化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公布为江苏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这么多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有哪些吧~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
陶湾遗址(包括马腰岭)
01
简介:位于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锦屏山东南麓,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陶湾遗址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红砂质粗陶器和蚌壳、商代和战国的陶片以及汉代以后的青瓷片。
马腰岭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平底碗和粗砂质陶罐腹片,还曾在遗址地表上采集到打制石器。马腰岭遗址对探索我市古文化的面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原海州高中大礼堂
02
简介:海州高级中学的前身海州官立中学堂是中国近代实业巨子、连云港著名乡贤沈云沛情系教育,造福桑梓,于1906年建成。海州中学堂作为为中国废除科举后首批创建的中学堂,致力于培养新式人才服务国家,揭开了海属地区近现代教育的序幕。沈云沛作为主要创建者,担任海州官立中学堂的第一任监督(校长)。清末海属地区的最高学府,长期以来,于海属教育的贡献可谓厥功至伟。海州高级中学一直致力于宣传学校前贤,鼓励师生树立远大志向,建立沈云沛广场,设计建造沈云沛雕塑。
海州高级中学和海州官立中学堂都是在海州石室书院原址上建立。石室书院是清嘉庆七年(1802),海州直隶州知州唐仲冕与学正翁咸封创建,设讲堂、考棚、书堂、斋房等建筑。嘉庆十一年(1806),在石室书院设考点,开海州开科考试之先河。海州高级中学老校区作为两百余年海属地区教育的原点,丕振文风,教化后代,延续海属地区教育的根脉,传承文化之魂。海州高级中学老校区是沈云沛在连云港创办教育保存最完整的校址。继续合理发挥海州高级中学老校区教育功能,培养造就更多更好人才是对海州文脉最佳的继承和发展。
九龙口遗址
03
简介:位于锦屏山东侧一个背风、向阳、名叫九龙口的谷地中,现地属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面积15万平方米。九龙口遗址1957年曾出土过一套战国编钟和商代的陶器,铜镞及战国陶片。其中一件红砂质分裆陶鬲,可见东夷文化的端倪。此遗址对探索东夷文化有重要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孔望山杯盘刻石
04
简介:位于海州区朐阳街道孔望山居委会孔望山之巅,是用一块天然大石凿成。因大石之形如砚,俗谓之“砚石”。大石东西长320厘米,宽200厘米,厚70---100厘米,底部有三块小石支撑。大石正中凹刻一盘,绕盘又凹刻八杯,杯盘西30厘米处有两个碑槽,大石东北端厚壁刻隶书“砚石”二字。根据《隶续》所录《五君杯盘文》和海州东汉墓出土的杯盘考证;孔望山的杯盘刻石是东汉时物。再按《后汉书方术列传》,汉东海郡滨海地区人们供奉的主要神祗是东海君,当时的东海庙就在孔望山下,可知孔望山杯盘刻石是汉人祠祀东海君之物。东汉杯盘刻石是一处难得的早期道教活动遗迹,对研究我国道教的起源和早期道教的活动情况有重要意义。因它与孔望山摩崖造像同处一山,故对研究孔望山摩造像尤有重要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海州东汉二号墓
05
简介:位于海州区南门砖厂院内,墓系东汉晚期砖石结构,由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东西长7米,南北宽3.12米。甬道土坑为斜坡式,墓底以砖铺作人字形纹。墓顶用砖石迭砌,墓壁系采用一顺一丁法以青砖砌成。前室平面近于正方,顶为四隅卷进的构造方式。后室平面作长方形,顶以十三块块石逐步内收迭砌而成。墓门开于前室西壁,以两块石封门,封门石外有砖砌门垛,上置条石为额,下置垫石为础。前后室有门相通。门由两块条石作立柱,上置条石作楣,门柱与楣间有凿槽咬合,后室东西两壁皆有石柱,柱下有础。整个墓的结构严密合理,至今仍极稳固。根据出土文物推断,此墓大致筑于东汉晚期。我市历年出土的汉墓大多是西汉中晚期的木椁墓和早期的汉画像石墓,这种砖石结构的东汉晚期墓,在我市还是首次发现,对研究古代墓葬形制有重要参考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白鸽涧玄武石雕
06
简介:位于海州区朐阳街道园林村白鸽涧山顶,是依山岩的自然形状圆雕而成。玄武石高40厘米,宽90厘米,通长186厘米;龟蛇相绕,作嬉戏之状。玄武的雕刻技法和孔望山圆雕石像、圆雕石蟾蜍的技法一样,蛇身又未刻出腹线,据此,玄武石雕可能是东汉晚期的作品。象这样大的汉代玄武石雕是少见的,是古代雕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之一。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海州乡贡进士题名碑
07
简介:碑位于海州区中大街小学院内东围墙壁上。碑高177厘米,宽81厘米,座高56厘米,宽120厘米,碑额弧形,边饰卷云纹。其石料为石灰质沉积岩。碑立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碑额篆书,字径7厘米,文楷书,字径2厘米。卢陵王概撰文,钱塘唐震书丹,建昌程洛篆额,现存五百余字。海州乡贡进士题名碑是研究我国明代科举制度的实物资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海州钟鼓楼城门
08
简介:位于海州区鼓楼街。城门高约4米,内径3.15米,长10.38米。砖石结构,石高1.9米:上以砖作券形拱门。城门上原有钟鼓楼建筑,久圯无存。唯明海州知州王同所立《重修钟鼓楼台记碑》,今尚完好。碑额作弧形,高2.5米,宽1.03米,厚0.28米。碑的另一面,为明正德年间的《新建海道碑记》,根据《海州志》和此碑刻所载,海州钟鼓楼城门筑于明初。城砖长33、宽13、厚8厘米,也正和刻有洪武年款的海州城砖的形制相当。按南北朝至唐宋间的史书和明代《海州志》的记载,此门原为秦汉朐县城和南北朝朐山县城西门。在这一点上。它对研究古代海州建置就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它又是仅存的海州城门,就更有保护的必要。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海州区政府修复了城门上的钟鼓楼建筑—镇远楼。
碧霞宫
09
简介:位于海州区白虎山东麓,曾为海州砂轮厂仓库。碧霞宫现存二进院落,有大殿、后殿各东西三间,系砖木结构。据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鉴定,基本上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式样和风格。其西壁嵌有一块清顺治六年的《灯油田记》碑,可能是清初修理此建筑时砌入的,为考定碧霞宫的建筑年代提供了佐证。我市康熙七年大地震前的建筑已极为少见。碧霞宫是不可多得的古老建筑,它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建筑技术有重要的价值,也为进行抗震防震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1992年碧霞宫大殿因需要前移20米。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海州文庙戟门
10
简介:位于海州区海州中大街小学院内,现为教师办公室。戟门(亦称棂星门)是海州文庙的组成部份,初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海州知州侯镗重修。戟门现存五间(包括门东耳房两间),在东西山墙内,各嵌明碑一块。按明《隆庆海州志》,明代戟门只三间,四面无墙壁 (改办公室时加),东西无耳房。现存戟门,大部结构带有浓厚的清初风格。中大街小学曾出土刻有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年款的铜爵、铜章,故现存戟门大致是康熙年间的遗物,当然,也不排除有早到明代的可能.海州文庙是历代文人祭孔活动的地方,是古海州的最高学府,对研究我市古代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海州古墓葬群
11
简介:位于海州区朐阳街道,西自海州白虎山,东至孔望山,北起玉带河,南至锦屏山麓。自五十年代以来,这一地区屡有汉代木椁墓、石椁墓和宋代砖石墓出土。出土文物丰富,有些文物是全国罕见的艺术珍品。如西汉侍其繇墓、霍贺墓,其报告都已在《考古》杂志上公开发表,近年,还出土了早期的汉画像石墓和明代的墓志铭。目前,这一带的地下还埋有大量古墓葬。海州古墓群对研究古代的葬俗、典章制度以及海州的历史,都有很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双龙井
12
简介:位于海州区朐阳街道幸福南路双龙桥西侧,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海州区人民政府于1964年10月改建。1980年10月重修。双龙井又名品泉。井南曾建有品泉亭。双龙井井口呈枷形、石砌、井口直径2米,深3米。因井内东西两壁有两个石雕龙头,水从龙咀流出,故名双龙井。井西有光绪三年碑刻一通,文为“双龙井”三字。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井对研究明清时海州古城区的市政设施情况和风俗民情有一定价值。
甲子桥
13
简介:位于海州区海州老东门外,据清《嘉庆海州志》载:该桥为嘉庆年间海州知州唐仲冕建,因建于甲子年,故名。桥为平桥全石结构,长10、宽3米,下有二个方形孔洞,保存完好。桥侧有弧额石碑一通,碑文:“甲子桥”三个大字,为唐仲冕楷书。桥东南侧有井一眼,清代开掘。桥下为甲子河故道,因是海州知州唐陶山倡导开掘,故又称“唐公河”。该建筑对研究清代海州的水利、交通、贸易等方面的历史都有很重要的价值。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洋房
14
简介:又称荷兰建港办事处。该建筑位于海州区中大街原海州公安分局院内,系1934年海州地方士绅谢希愚建造的私人“洋房”,现为海州公安分局办公用房。该建筑由荷兰人设计,青岛人施工,与连云港火车站办公大楼、钟楼,为同期建筑。连云港建港初期,荷兰承包商的建港办事处曾在此办公。“洋房”座北朝南,高7.5米,14间,建筑面积256平方米。南向六厅三间,前后设有雕花走廊,屋顶前后坡面中间开荷兰式天窗。以门厅为轴线,东西硬山式建筑,房间左右对称。南北山头墙上有西式图案。洋房内设有壁炉、烟道设施。门厅前栽桂花两棵,一曰银桂,一曰四季桂。该建筑对研究我市港口开发和近现代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汝珍故居
15
简介:位于海州区板浦镇,原为清“板浦盐课公司衙门”之一部分,名“盐课司门”,为一宅两进的徽式建筑。
李汝珍(约1763-1828),字松石,清直肃大兴县人,19岁后随长兄李汝璜迁居板浦,寓居于在盐课司门宅内,著成小说《镜花缘》一书于世。1985年,灌云县人民政府决定依此旧址建“李汝珍纪念馆”。
李汝珍纪念馆的兴建,对进一步开展对古典小说《镜花缘》的研究,组建《镜花缘》“研究中心”,开发旅游事业,均有很重要的意义。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陇海公寓
16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院内,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因陇海铁路修筑而得名。建筑为四合院式二层小楼,上下共23间客房。内院设有楼梯、廊柱、天窗等,或彩绘,或雕刻,显得庄重典雅。正门匾额楷书“陇海公寓”四字,其两旁分别有“少长咸集”、“群贤毕至”、“迎宾”等礼宾吉语。高约12米,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新编57军112师(原属东北军)地下工委在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爱国官兵入党。1987年,经中共连云港市委决定辟作为革命纪念馆,成为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亚旅社
17
简介:位于海州区新市路35号。1919年由地方军阀白宝山集资建成,故又名“白公馆”、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连体建筑。两层40余间、高约9米、砖木结构,门厅为欧式风格,置阳台、穿堂,东西两侧各砌圆柱形门柱,柱头为砖雕,雕以卷叶堆纹浮雕图案。院落内廊柱、廊沿、楼梯、扶手等,或雕刻或彩绘。楼梯设于西南、东北两角。南立面为西式门窗,院内为中式格扇门窗;门前铺设一段长约40、宽约6米的石板路。该处建筑对研究海州地区的开发史,以及清末民初时期的都市建筑风格有一定的价值。200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民主路民国建筑群
18
简介:连云港市海州区民主路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有许多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海州区民主中路79-87(单号)88、93-103(单号)、98、131、155、154-182(双号)、219号。
在建筑上表现了中西合璧、土洋混杂的风格,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各种柱式本起源于西方古典建筑,而民主路上许多建筑也都表达了这一重要的西方建筑语言,且样式繁多。在屋顶处理上,也显示出西方的建筑特点;在门窗设计上拱形样式较为普通,金属窗饰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西方的情调,大部分墙基为钻石墙体,使建筑物显得雄浑、坚固。另外在外阳台、室外楼梯、天窗、烟道的设计都表现有独到之处,这些手法运用大都源自西方建筑表现技法。
在这些建筑上又保留中国建筑中的一些传统表现手法,如有的建筑物中的天井、屋檐处的斗拱、厅堂、庭院等的设计显得古朴又有浓郁的乡情。
民主路的老建筑对研究我市海州区的开埠和的现代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浦银行大楼旧址
19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浦街道解放中路55号。1939年由“储备银行办事处筹建”筹建,1945年建成。该建筑通长35米,通宽19米,两层高17米。此建筑体现出日本明治维新后西式与大和建筑风格结合的特点,为研究海州区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封土石室
20
简介:封土石室俗称古洞、唐王洞、“藏军洞”,主要位于连云港市花果山、朝阳街道南诸山、中云街道隔村南山、朐阳街道孔望山村塔山、伊芦乡伊芦山。石室壁用乱石砌垒,顶用长条石覆盖。在中云街道隔村南山封土石室中采集到青瓷罐、碗、盘口壶、坛及唐三彩残片,在灌云县伊芦乡伊芦山的封土石室中出土过唐代黄釉陶罐、钱币等。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板浦古民居
21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西大街20号、大寺巷4号、6号、15号,西顾巷汪家大院共5处,多为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有的一宅三进,有的为联排式民居,各自为独立的庭院,主要建筑座北朝南,青砖小瓦,硬山式,立字梁,内设板壁。主屋的右侧立有天香阁,古色古香,具有徵式建筑的特色,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板浦民居是保存较为完好,目前已非常少见。板浦民居,对板浦镇的兴起,商业贸易及建筑艺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精勤书院
22
简介:精勤书院即今精勤幼儿园前身,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中正东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淮北地区校史最长的一所学校,校友中名人辈出,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精勤书院的创建者为时任海州正堂鲍毓东、淮北盐运史彭家骐以及中正场盐大使陈汝芬,院名取义于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院设在文昌宫,陈汝芬任第一任院长。
抗日战争期间,精勤书院遭飞机轰炸,教室被毁,校产被洗劫。抗战胜利后恢复校舍,定名中正中心小学。1948年解放后,恢复“精勤小学”校名。1970年,因学生叶继桂抢救落水儿童张桂香而牺牲,中共灌云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把精勤小学改名为“灌云县继红小学”以资纪念。1983年县政府从历史和影响角度考虑,恢复故名“精勤小学”。
书院建筑主体为硬山式。院内有“精勤书院”、“精勤学堂”、“文昌宫”、“业精于勤”、“例禁重申”等石刻,并留有部分石坤。原卞庚纪念馆部分文物也存放于此。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清禅寺中大殿
23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院内,俗称大寺,始建于隋,清重建。原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三进,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方丈室等。民国十二年,寺院改为灌云县中学,1949年后改为板浦中学,拆大雄宝殿建礼堂。现仅存山门、中大殿,均为砖石结构,小瓦面,硬山式,拱形门窗,室内无隔山,立字梁,木梁柱,圆雕柱础。中大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7米,高7.2米。山门有行书“国清禅寺”四字门额及石香炉一对。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连云港石穴岩画
24
简介: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市锦屏山,中云台山,南云台山,大伊山和马陵山。这些石穴岩画多是由一个个人工磨制的圆形石穴组成,部分周围还刻有方形棋盘图像。部分图案疑似天空星象,故当地俗称“星象石”。有专家认为认为石穴岩画为新石器时代祭祀所用。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锦屏磷矿旧址
25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北500米处。锦屏磷矿是我国发现最早和开采历史最长的磷矿,清朝同治年间发现,并于1914年正式开采。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锦屏磷矿进行了野蛮的掠夺开采,解放后,锦屏磷矿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磷矿,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矿业人才,可以说,锦屏磷矿是“共和国化工矿业的摇篮”,见证着化工矿业的发展历程。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面阔80米,宽50米,三排厂房,目前正在使用。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小楼桥
26
简介:谢小楼龟腰桥始筑于清末,是海州富绅谢希愚私家园林中青龙涧上的一座小石桥,俗称“龟腰桥”。海州民谚云:“杨家花园谢家楼,沈二老爷独占南山头。”讲的是当时海州城最有势力的三大家族。山东德州知州杨学渊在海州东门外建杨家花园;邮传部左侍郎沈云沛在南山创建了溥利树艺公司;富绅谢希愚在南门外建庄园,雇用周边农民,在园内遍植各种花卉,庄园主楼对着海州南山,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诗意,命名为“悠然堂”,老百姓称之为“谢小楼”,小石桥即横跨于谢小楼南侧的青龙涧上。抗日战争时间,谢希愚举家避难灌云县乡间,至死未能返回海州城,城内中大街的谢家洋房被日寇霸占,充当司令部,南门外的谢家庄园因无人打理,也逐渐荒芜。谢小楼桥位于朐阳门东侧。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花岗岩质。桥身长8.7米,宽2.45米,净跨4米,矢高2米,桥面铺以条石。原有8根栏杆,现存4根,栏杆呈方形,桥南二杆截面长0.18米,宽0.2米,桥北二杆截面长0.22米,宽0.2米,高0.8米。保存完好。由于多年无人看管,周围杂草丛生,由于年久失修造,桥面自然风化,栏杆全部损毁。谢小楼龟腰桥为私家庄园涧沟的唯一桥梁,解放后,仍长期作为村内的重要交通桥梁。为当地的交通提供了便捷,现已不再使用。它是海州清代晚期桥梁建筑中的代表作品,对研究海州地区建筑史和交通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原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
27
简介: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原校区内两排民国校舍建筑建于1943年,位于连云港市解放西路99号西南隅。其中,南排校舍为砖石结构,占地约277平方米;北排校舍为砖木结构,占地约221平方米;两排校舍及园地总面积约为2100平方米。两排校舍迄今已有74年历史。目前,两排校舍基本结构完好。同时,两排校舍建筑风格独具韵味,为明清学堂风格,吸纳南、北方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文化及历史价值。
秋园龟腰桥
28
简介:“秋园”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因“协理公馆”的外国人对园林颇感兴趣,加以适应该局的需要,历年扩建,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具规模,但尚未完成全部筑造计划。这个园属于国民党两淮盐务管理局,共占地面积一百余亩,既吸收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又有别具一格的特色,园内有山有水,人工天成,浑然一体,山水园林相辅相成,实为人们游览休息的大好所在,被誉之为淮北第一名园。园名乃取缪秋杰名字中的“秋”字,故名“秋园”。
龟腰桥位于秋园内“大盐河”上,用二十根石柱作桩,五十块长条石作为桥面,板浦有人牵强附会称为“鬼妖桥",实乃“龟腰桥”之讹,是以其两头低中间渐高的拱形与龟甲相似而得名。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来源
值班编辑:张晓明
责任编辑:徐小茜
文章来源:连云港市海州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lyghzqlyj)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