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题材长篇小说连载
谨以长篇小说《靠山屯的知青们》献给全天下知青朋友们
为纪念山上下乡50周年而作(1968年10月—2018年10月)
(第一章)
靠山屯的知青们(上部)
作者:老 革
引 子
靠山屯,位于松辽平原的中部,土地广袤,土壤肥沃,是旱涝保收的宝地,并以盛产大豆、高粱和玉米而著称。
离屯子北侧不远处,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无名”小山。海拔在800米左右,面积大约有上百公顷。屯子依山,因此靠山屯的名字也由此得来。
据说“无名山”上的松树、柳树、榛树、核桃树、山楂树,还有野葡萄树等许多树种,都是靠山屯的先辈们当年栽种的。
每逢秋季,山上的山里红、榛子、山核桃、野山梨,还有野葡萄等果实压满枝头,可谓硕果累累。尤其是在远处眺望时,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一簇簇的红叶,把整个山坡所覆盖。
在阳光的照映下,犹如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那景色尤为壮观,令在此路过的人们心旷神怡,会驻足观赏留影拍照。
在文革初期,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山上的各种果实只能观赏,决不允许社员私自去市场出售,因那是“资本主义的尾巴”。
靠山屯是这一带的自然屯,因屯子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王姓家族,外来户总共有三户人家,所以靠山屯也称作王家屯。
据说,当年有王氏哥仨从山东逃荒在此落地。经过世代繁衍生息,现在已经有50多户王姓人家,近300多口人的村落。
第一章 靠山屯钟声
当!当!当!急促的上工钟声不断地响起,那钟声宛如阵阵霹雳划破天空,安谧沉睡中的靠山屯,被不间断地钟声惊醒!伴随着钟声,引起各家各户禽畜地共鸣。
顷刻间,公鸡打鸣声、犬吠声,还有生产队里的牲畜嘶鸣声响成一片。靠山屯在渐渐苏醒地同时,也沸腾起来了。家家户户点起炉灶,房上的烟囱也冒起了缕缕炊烟。
此时,太阳在朝霞的映衬下,从东方缓缓地绽放出粉红色地笑脸。
1968年12月中旬的东北天气,寒气逼人,虽然还没到数九天,但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近30度左右,即使在白天,气温也在零下20多度。人们走在外面,不大功夫,棉帽子的两旁就会上满薄薄的冰霜。
靠山屯生产队的社员们听到钟声,纷纷从各自地家中走出。他们有的手里拿着铁锹,有的肩扛大镐,三三两两地有说有笑地向生产队走去。
刚刚敲过地大钟声,和社员们进入生产队大院的嘈杂声,似乎并未影响到生产队东下屋还在酣睡的六名集体户男知青。至于这些男知青为啥都没听见生产队的钟声?为啥还在睡觉?生产队长和社员们都不得而知。
不大功夫,社员们都聚集在生产队的屋子里。就见有的人嘴里叼着刚刚点燃的卷烟,在互相间地问候、寒暄。屋内显得烟雾缭绕,刺鼻的普通旱烟,与蛤蟆头旱烟味儿混杂在一起,有一股说不出的难闻味道,直逼嗓子。有不抽烟的社员,被呛得不间断地在咳嗽。而那几位社员却显出旁若无人的样子,仍然抽地津津有味儿,还不断地嘻嘻哈哈地在打闹、聊天。
正在这时,就见有个人来到屋子中间,拍拍手掌,用他那特有的大嗓门高声喊道:“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听我来说几句。这不,眼瞅就要数九了,这几天,室外气温开始大幅下降,在外面干活时大家要注意保暖,千万不要冻着。今天的活计是这样安排的,‘大老板子’王德福和‘二老板子’王德义,你们那两挂马车去县城粮库送公粮,扛麻袋的还是昨天给你们派的那4位社员。
‘三老板子’王德辉,还有那两挂牛车的老板子王德元和王德发,你们负责往地里送粪,剩余社员由打头王德山带领去粪坑里面刨粪、装粪,王德君你带领集体户的柴春天和王强去草房里铡谷草。”
他话音刚落就听王德君说:“我说王队长,集体户的男知青一个都没来,你还是给我另外派俩人吧!”王队长听后 ,在人群里扫了一眼,可不咋地,男知青一个都没来,当他看到在场的四名女知青后就问:“小邓户长,你知道男知青为啥都没来?”邓玉玲听后摇头说不清楚。
这时,他又瞅了一眼在场的社员们,接着说道:“王占福和王占奎你俩跟王德君去铡草,今天的活计就这样安排,大家都听清楚了吗?谁还有啥事?”就听有几个社员同时答道:“听清楚了,没事。”当队长刚刚分配完活计,几个车老板子就来到院子马厩,牵马套车,剩余的社员,在打头王德山的带领下,陆陆续续地走出生产队大院,朝屯子东面的两个粪坑走去。
此时的靠山屯生产队,刚刚打完场,粮食囤里还剩有不少苞米和黄豆还没有送交到县里粮库,所以队长心里十分着急。只有把这些公粮全部送到粮库兑换成现金,就可以给社员们分红了,社员们一年的辛苦,也算到一站。这不,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苦盼着分红的钱,好准备过年地嚼谷。
王队长叫王德有,他是靠山屯的生产队长,文化程度高小毕业,土改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具有近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
此人个头在170公分上下,50岁左右,长得浓眉大眼,五大三粗,说起话来瓮声瓮气的,外表给人感觉就是个典型的东北庄稼汉。王德有干农活那是没的说,无论是春耕、夏锄、秋收、打场,各种农活是样样精通。尤其是对生产队的各块土地土壤墒情了如指掌,每块地每年适合种啥品种,每亩能打多少粮,他心里都有个小九九。王德有当生产队长已有5个年头了,在他的带领下,全体社员苦干加实干,实行科学种田,亩产量每年都会上一个新台阶。
按照当时国家给农村生产队制定的亩产指标:“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6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那时每亩产量达600斤(过黄河)那就得敲锣打鼓去公社革委会报喜。
靠山屯生产队,由原来的亩产300斤,逐年递增至亩产400斤、500斤。分值也在每年递增,由原来的每个工(10分)分值0.50元、0.80元、1.00元,到1967年末分值已经达到1.10元。在全大队来说,靠山屯的分值始终是名列前茅。
1968年初,队长王德有联合附近几个村屯,购买变压器和水泥电杆、电线等用电材料。在屯子里采取生产队拿大头,各家各户拿小头的办法来筹集用电资金。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在5月初,社员家的灯全部亮起来。从此,靠山屯世代点煤油灯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公社供电所的师傅来合闸的那一天,靠山屯的男女老少聚集在生产队的大院里,每个人都洋溢着笑脸。王队长还特意组织生产队的秧歌队前来助兴。一时间,锣鼓声、唢呐声和不间断的鞭炮声混合在一起,那气氛简直就是过年。
生产队富裕了,社员家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正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几年,靠山屯有几户社员家相继盖起了砖瓦房。所以社员们都很信任和依赖王德有,都说王德有是靠山屯的主心骨、贴心人,他当队长那是当之无愧。
(未完待续)
请您欣赏知青题材长篇小说《靠山屯的知青们》第三章 集体户男知青
作者:老革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老知青,初中文化。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闲暇时也爱回忆陈年旧事,有时也会坐在电脑桌前,装模作样地写写回忆录,偶尔在报刊或杂志上也会出现自己的名字。本人写作的宗旨是: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文章里寻觅快乐余生!
本人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