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正当举报和夹带私货的告密,老师要正确区分,通过对告密的不纵容鼓励传导出正确价值观。
全文1604字,阅读约需3分钟
▲电影《告密者》剧照
所谓教育,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正人三观。在这方面,宁波一位老师做得挺好。
因一名小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把巧克力带到了学校,被同学发现,告诉了这位王姓老师。该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坚决惩罚了举报人,事后老师发微博称,举报者“以告老师威胁同学,问人家要好处,更可耻”。
微博发出后,惩罚告密者的王老师瞬间红了,其处理方式获得一边倒的支持。
事儿不大,却在网上引发了强烈反响,可见告状、告密这事对很多网友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
小学生爱告状,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一些小学生告状,只是出于朴素的道德感。比方说,看到有人欺负学生、考试作弊、向班干部行贿等去告诉老师,老师听完了,当然应该及时矫正那些言行有问题的孩子,同时安慰提供线索的人。
但问题是,现实中一些学生的告状,纯属为了自己利益——或是为了赢得老师好感,或是纯粹为了构陷他人。这种告密,属于人性之恶,要坚决抵制。
就像王老师班上这个告状的小学生,他最初是想吃同学的巧克力,结果人家同学不给他,他就威胁同学告老师。在老师没收巧克力之后,举报者又去告状,说被没收巧克力的学生骂他,还想打他。
违反校规将巧克力带到学校,与构陷同学去告密,哪一个错得更离谱?无疑是后者。比起矫正学生小小的违纪行为,告密更关涉道德的败坏与人性之恶。
可现实中,个别老师却往往会鼓励告密者。比方说,有人会惩戒偷带巧克力来校的学生,因为他毕竟违反校规在先。然而,这种惩戒,却纵容了人性中嫉妒、威胁、损人利己等恶的种子。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回顾我们每个人的小学、初中,是不是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几个告密者?一些老师为了方便管理,甚至还会在班内培养几个“亲信”,或是鼓励同学之间互相检举揭发——因为这大大节约了老师的管理成本,着实方便有效。却于无意之中,起到了离间人心的作用,减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有可能将学生培植成了“未成年的告密者”。
而对于新闻中惩罚告密者的行为,王老师看似是惩罚,又何尝不是一种挽救?
告密对人心的损害、对道德的摧残有多大,看看萨德侯爵的小说《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或放纵学校》就知道了。
在鼓励告密的环境里,信任感被严重剥夺,人人自危、惊恐猜疑,身陷索多玛城的少男少女们陷入一种近于歇斯底里的狂躁、捕风捉影的猜疑和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对他们有长久的道德摧残作用。
在这里,很多人为了得到一点点肯定,不惜背叛友情与爱情、互相残害,人性之恶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之后无法关闭。虽然萨德侯爵的小说展现了一种完全封闭的状态,却对现实不无借鉴意义。
孩子的心灵幼小,或许不知道告密的危害与对人性的创伤。我小时候也干过很讨人嫌的事,去找老师告状同学上课说话、玩橡皮泥等。结果被老师怼回来,“我看你话也不少”。现在看来,我的小学老师三观挺正。而我同桌也成天被一个女生告状调皮捣蛋,结果他俩现在结婚了。
当然,正常举报与告密并不相同。所谓举报,是告发、检举,它是中性的,也往往与公共利益相关;而告密,则意指“告讦”、“告奸”等,它是指向上司或有关部门揭露、揭发别人的隐私或短处,更多的指向私人,而且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小孩子的告状,或许想得到一点点老师的肯定,或许想赢得一点点自尊与对方的关注,又或许就是出于人性的嫉妒与破坏。对于孩子的正当举报和夹带私货的告密,老师要正确区分,通过对告密的不纵容鼓励传导出正确价值观。
这不是老师没有正义感,这恰恰是教育者对告密这件事的基本底线。
至于王老师这样的老师,还是多来几打吧。
文/二号少女 编辑 新吾 校对 陆爱英
值班编辑:张一对儿 一鸣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