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王小波的东宫西宫书评「东宫西宫话剧剧本」

最近在看王小波的杂文,发现他曾经写过电影剧本,被张元导演拍成了电影,这是中国第一部讲中国同性关系的电影,它就是1996年的《东宫西宫》。

王小波被大家熟知当属与李银河的爱情,他们至死方休的爱情与他们的事业紧密相连。李银河是中国第一个研究性的社会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她遭受的歧视恐怕不比马云开始做互联网要容易,数千年的道德观念束缚着大众的思想,中国是一个耻于谈“性”的国家,而李银河开了这个先河,并且一干就是几十年,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而他的丈夫王小波却属于不幸的那位,他的经历是这样的,北京出生,知情插队到了山东牟平县,成为了一位民办教师,后又做过仪器厂、半导体厂工人,“只上过一年中学”的他赶上1978年恢复高考,于是突击了半年,没想到意外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的是贸易经济学。

这个看上去不怎么聪明,有些冒着傻气的同学那时已经26岁了,在28岁的时候与李银河结婚,并于1984年赴美读书,1988年学成归来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教学,教的都是技术类课程,比如会计学。

按照王小波的说法,他从来没有想过能靠写作养活自己,他是电脑编程高手,用的软件都是自己开发的,还有很多老板专门邀请王小波加入,但他经过认真思考最后都一一谢绝了,他从骨子里还是热爱写作。

之前无论是下乡插队还是读书、教学,写作都是他业务的爱好,而在他40岁的时候,他真正能通过写作养活自己时,他毅然决然告别了铁饭碗,辞职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他留下《红拂夜奔》、《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优秀作品,不同于刘慈欣的不情不愿,王小波对于文学有自己的想法,他也被公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家。

举个例子,他外甥在清华学编程,想要毕业后以摇滚为生,王小波姐姐说服不了他,只能请王小波和他谈心,王小波以“痛苦是灵感的源泉”为题这样和他说的。

因为工科出身,父亲是逻辑学教授,所以王小波的哲理思辨性很强,但是他没有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融合了自身和精力和趣味性,所以写出的作品特别平易近人,并且可读性、趣味性很强。

同时,他和李银河一起为我们揭开了同性恋群体的面纱,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东宫西宫》这部电影非常简单,完全是由对话构成的,讲述了胡军饰演的民警小史某一天抓到两个同性恋后,与同性恋阿兰进行沟通并逐渐了解的过程。

胡军给我们的印象是直男,铁骨铮铮的汉子,而司汗饰演的阿兰则显示出柔弱、娇媚的一面,一个人民警察,一个街头小混混,在人物关系上形成了极大反差,电影传递出的就是一种二元对立、阴阳柔和之感。

通过阿兰之口,介绍了他高中时暗恋同班女同学,却因为老师凌辱、陌生人的欺负,让他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被虐的倾向,其实阿兰也算受害者,家庭的不幸和社会不公让他无法选择,当他深陷于此时,自己已无力自拔。

“死囚爱刽子手,女贼爱衙役,我们爱你们。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阿兰不断向小史诉说自己爱好写作,在他的描述中,两性关系变得有些飘忽不定,似乎是种美好的存在,作为首部探究同性恋内心的电影,影片相对来说比较大胆。

影片最后的结尾也非常耐人寻味,在阿兰的启发下,小史似乎也有些开悟,对于自己的取向问题产生了动摇,当然,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大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

男主角司汗本来只是剧组化妆师,但是主演当时出事了无法演出,身为同性恋者的他勉为其难,之后便出国定居瑞典,我相信这部电影算是对于那段生活的纪念,只是不知道是否因为拍摄的原因导致他定居国外。

王小波曾经描述过他的一段经历,朋友带他接触这一特殊群体,地点是在男厕所,他进去的时候,一排头从里面露出来,没过多久,这些人把头又缩了回去。朋友说“这代表了他们没有看上你”。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和正常人没有区别,就像李银河说的“我在此承认自己是异性恋者,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已,并不觉得自己因此就比同性恋者更正常,或者道德上更优越。因为在我看来,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同样正常,在人格上也是完全平等的。”希望大家都能够保持平常心,多给这个群体一些宽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