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倪萍演的电影《山菊花》「倪萍青春照」


电影《山菊花》1981年夏秋之季开拍,正式放映的时间在1982年。


影片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毕竟在1981年,中国电影已经开始了大胆创新之路。而电影《山菊花》则拍的太过写实,拘泥于情节交待,反而内容过于饱满,对人物的刻画,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且叙事方式沿用了一些旧有的满足交待情节的手法,对小说原著中的大胆的对人性的刻画,没有抽取出来,加以特别的演绎。


电影《山菊花》公映的时候,同样是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电影《小花》,走出了一条写意式表现人物心理冲突的成功之路。《小花》略去了对现实背景的冗繁交代,而用人物的心理变化与命运转换,来构成整个电影的主线,突破了原小说的写实的框架,从而为电影找到了一条展现人物心理历程的新路。

《小花》剧照

如果电影《山菊花》也采取《小花》的创新路线的话,把女主人公桃子的情感变化,作为电影的主体脉络的话,或许能够通过人物的内心的激荡与冲突,构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与视效冲击。

电影《山菊花》一开篇就是通过倪萍扮演的桃子蒙着红盖头进入一场婚姻中,揭开了故事情节。


而实际上,我们后来看到,莫言的《红高粱》在张艺谋拍成电影后,也把婚礼这一段,作为电影的大写意的重点环节。如果张艺谋在电影里如实地描写这一场乡村婚礼,也就不会有电影《红高粱》大开大阖的意境。

《红高粱》剧照

可以看出,张艺谋在电影里,对同样出现在电影《山菊花》的元素进行了写意化的表现,甚至电影中的抬轿场景的背景,移植到西北黄土高原上,黄尘扑起的泥涂,都不是莫言故乡所在的地域特征。张艺谋不惜悖离了小说原著的故事发生地的本来面貌,也要追求电影影像的写意化、象征性与视觉效果,都可以看出,电影只有跳出旧有的模式,突出电影的影像与叙事的本体性,才能为电影带来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感染力与冲击力。


我们看到的一个事实是,表现山东题材的影视作品里,频繁地出现从一种新嫁娘的角度、观察世界以及被观察的模式设计。

《沂蒙六姐妹》剧照

像电视剧《沂蒙》中,也有着一个新媳妇嫁到婆家的故事情节,而电影《沂蒙六姐妹》中最触动人的情感软肋的是电影中的新媳妇,来到了婆家,因为丈夫参军,她不得不与大公鸡拜堂成亲,后来与丈夫失之交臂,一生未嫁,构成了电影里的最深刻地刻画出的沂蒙女性为新中国大厦作出最倾情的牺牲的情节基座。


新媳妇的视角,的确是一个文学作品里,非常具有戏剧性的套路,尤其是对于一个传统女性来说,在没有婚前的爱情铺垫的情况下,走进婚姻的殿堂,就相当于面对着欧亨利式扑朔迷离的不可知的未来一样,给影视创作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的机会。

电影《山菊花》倪萍扮演的桃子,面临着一个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选择。小说的构思还是相当不错的,电影《山菊花》如果将这三个女人的命运线提取出来,作为主线,略去无关的副线,可能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力。


《山菊花》是一部以女人为侧重的小说,这是冯德英的有意设计。《山菊花》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苦菜花》里的作为副线存在的于团长的线索的重新演绎,相当于一部“于团长传”,本来主角应该是于团长,但冯德英写小说时,向来喜欢从女性的角度,来透视时代、透视战争、透视男人,所以,在《山菊花》里,把女性视角移成整个小说的叙事主体,从女性的心理变化,来折射出传主的传奇经历。


阎肃根据《山菊花》的情节,曾经改编过一部歌剧,就用了《胶东三菊》作为歌剧的剧名,实际上就是以小说中的姐妹三,作为山菊花的三朵花。只是这个歌剧所知者甚少,反响远不如阎肃另一部作品《江姐》人所共知。

《山菊花》中的桃子因而成了第一主角。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剧中面临着三个选择,分别是:


一是婚姻的选择。


桃子嫁到婆家来,并没有见过丈夫,她对丈夫一无所知,正如《红高粱》中的九儿那样,对坐着花轿前往的夫家一无所知。幸好桃子的丈夫是一个健康的男人,桃子顺利地获得了婚姻选择的意外成果——一个身体健康的男人。


二是理想的选择。


桃子的丈夫是一名革命者,胸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始桃子对丈夫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但是当她进入到丈夫的内心世界,她渐渐地懂得了丈夫选择的理想,成为他的志同道合的支持者与合作者,从而实现了夫妻之间的精神的合拍。

三是灵肉的选择。


这也是电影《山菊花》里的最具创意的一笔。桃子的丈夫,被误传为牺牲,桃子在坏人的逼迫下,不得不嫁给了一个痴子,成了别人的妻子。这是对女人的最严酷的考验。贞节与失守,这是一个女人的肉体的纠结,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重压。灵与肉,向来是人类关系中的最具冲突的根本性的维度,也是哲学中谁是第一性的首要问题。桃子迫于生活,不得不与痴子住在一起,但电影告诉我们,桃子坚守着对丈夫的爱,与痴子同床不同居,完璧归赵,坚守了灵与肉的统一性。

这样的情境对女人是相当艰难的。《山菊花》写出了女人的这种命运的困惑性所在,它并不是强调一种贞节的理念,但至少电影反思着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之间如何兼顾的问题,电影提出了问题,并不需要去给出解决方法,但这个问题,足以发人深省,在人类的感情认知中,不得不留下足够的争议与话柄。


电影《山菊花》基本把这些核心的情感冲突,给一笔带过了,导演处理的笔法,也基本只顾交待一个故事,也未能做到详略得当,整个电影什么都不肯丢下,把一部长篇小说的上部内容,压缩在一个半小时内,自然无法充分演绎原作的对人心的揭示。


电影《山菊花》的导演陈鹰,原来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名导演,文革期间,八一厂的人员分流,珠影厂还是挺爱才的,把很多八一厂的电影工作者给招到自己的麾下,包括以扮演《董存瑞》知名的张良,1972年,也来到了珠影厂,日后,成为珠影厂的一位重要的电影导演。


陈鹰生于1935年,导演电影《山菊花》的时候46岁。他在八一厂曾经担任过《怒潮》的副导演。来到珠影厂之后,还是挺受到重视的,1977年,他导演了一部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同志感谢你》。

刘晓庆第一部电影是八一厂的《南海长城》,怎么会跑到珠影厂去拍电影呢?


这也与陈鹰曾经是八一厂的导演有关,毕竟,一个到新单位的人,会与原单位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鹰拍《同志感谢你》,需要女主角,很自然地利用过去与八一厂的缘源,找到了曾经在八一厂奉献出第一部作品的刘晓庆。


只是陈鹰导演的《同志感谢你》,内容太过陈旧。电影剧本原来是一个独幕话剧,表现的是清洁工题材,把一个短剧,拉扯成一部电影的长度,情节太过单调,所以,这部电影基本没有什么反响,而且还在《大众电影》的前身《人民电影》上,受到了观众的批评。


接下来,陈鹰就导演了这部电影《山菊花》,整体质量也是平平。


之后,陈鹰导演在1982年导演了《你在想什么》以及《黑林鼓声》、《决策》等 ,1987年导演了《武占江》,均没有什么反响。


现在看来,电影《山菊花》里唯一的亮点,就是初出茅庐的倪萍。


这是倪萍参拍的第二部电影。她主演的第一部电影,是八一厂拍摄的《女兵》。


倪萍人高马大,带有山东大妞的典型特征,算不上漂亮,但也有那一种天然健康的青春气场,在电影《山菊花》里把一个农村小媳妇的那种楚楚动人、柔中带刚的韵味,表现得非常到位。

现在看来,电影《山菊花》也是留下倪萍最美影像的一部电影,她当时22岁,正是一个女性最青春勃发的时候。


6年后的1988年,倪萍在电视剧《雪城》中只能演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其实她的年龄,也不过29岁,可以看出,演员的青春期真是相当的短暂。可以说电影《山菊花》里的倪萍是她最靓丽的吉光片羽时代。


当时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对演员的选择,也没有选用大牌明星,影片中的扮演桃子丈夫的男演员,明显显得臃肿肥胖,英气也不够,难以在电影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与导演选择演员有关。当时陈鹰导演在片中选用了十二名山东话剧团的演员,担当主要角色。在这个用意之下,桃子的丈夫扮演者李朝友,入选影片中的男一号。

李朝友生于1955年,比倪萍大4岁,在影片拍摄时26岁,但看上去,却带着中年人的发福身材。他是河北寿县人,197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分配至山东省话剧团工作。


当时倪萍也在山东省话剧团,这是电影唯一选择的合适演员,而李朝友在参演角色之后,并没有改变他的演艺命运,之后,他还在八一厂的《鏖战东南山》及电视剧《选才》、《他从香港来》中扮演过角色,在电视剧《血泉》中扮演许世友,总体来说,演艺生涯不温不火,与倪萍的一枝独秀,不可同日而语。


影片中扮演孔秀才的高如平、张老三的刘子云、江鸣雁的袁耀东,均来自山东话剧团,这三个人,连同出演桃子母亲的王玉梅,都在由山东话剧团原班人马参加演出的电影《丰收之后》(1964年拍摄)中扮演过角色。刘子云日后在山东影视圈中从事导演工作,曾经合作导演过电视剧《孔子》。

电影《山菊花》中,另一个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小白菜,由程安娜扮演。


小白菜的故事,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也是日后中国影视作品里最为关注的一种人物类型,那就是她身为一个贵族阶层,却与长工发生了错位的爱情。《红高粱》中的情节,也是这一种类型的变种。往前追溯,冯德英的第一部小说《苦菜花》中的杏莉母亲与长工的恋情,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最早范本。莫言对冯德英的小说赞不绝口,不能不说,《苦菜花》的人物设计,影响了莫言日后对《红高粱》的角色设定。

程安娜在电影《山菊花》里出现的场面也不是太多,也没有把小说原著里的那种“被污辱与被损害”的女性性格,表现出来。


程安娜生于1955年,原是莱阳京剧团演员,后考上上海戏剧学院,分配至山东话剧团,电影《山菊花》应该是她的首部触电电影。


这部电影也改变了她的命运,她作为影片中仅次于倪萍的女性角色,后来相继在八一厂1983年拍摄的《黄桥决战》中扮演水妹子,1984年在《将军与孤女》中扮演秀秀,1983年借用到八一厂,后调到总政话剧团。


现在看来,电影《山菊花》拍摄时最主要的演员都选用了山东话剧团的演员,十二名角色,覆盖了最主要的人物,而这些演员的功力,并不足以匹配整个电影的人物塑造,这些演员除了倪萍、程安娜、王玉梅日后走向全国之外,大多深隐在芸芸众生的演员群落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一部艺术作品,并不是说本地的演员,就能够把它所要表现的艺术情境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只有从更广度的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演员,才能够把艺术作品中的角色,打造得美轮美奂,逼真而具有说服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