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活着余华是名著还是小说「余华名言」

余华:《活着》这部小说畅销1000万本,是全国中学语文老师的功劳

1992年中国文坛发生一件大事,让余华一举成名,享誉中外。因为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横空出世,一经发行就受到文学评论家与广大读者的追捧。主要是书中主人公福贵所有的人生遭遇深深吸引着热爱他的读者们,读者们对福贵的命运发自肺腑的悲悯。余华这样的构思就是为了让这部作品贴近大众,让读者容易引起心灵呼应,同时感悟命运无常的人生真谛。

《活着》的成功之处就如《华盛顿邮报》所言:《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规。

读完全书,就会能感受到福贵的一生所经历的种种变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试问哪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悲欢离合啊。我们的命运难道跟福贵的命运不是一样吗?只不过余华安排福贵在一生之中经历的都是大喜大悲,而我们经历的是小悲小喜而已。这就让我们与福贵一生所经历的命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就是余华的高明之处,把所有人可能会遇到的磨难放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的艺术魅力显然是巨大无穷的。

《活着》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残酷的象征在里面,这当然是对福贵的一生而言。福贵这一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大事,比如说他从优越的家境变成一清二白、他爹被他活活气死,他母亲临终的时候,他没有在身边陪伴,与春生在战场上死里逃生,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尽年轻刚劲的血,女儿凤霞难产倒在医院,女婿被石板砸中,妻子患病而亡,最后外甥吃豆子撑毙。这些人世间最残酷的磨难并没有击垮无依无靠福贵老人,这就是他活着的意义。

人的生命本是这样,被酸甜苦辣交织着,只是余华把福贵的命运无限放大了而已。这或许就是小说这种题材的魅力所在吧。同时也让福贵老人对命运的变化莫测持一种逆来顺受的姿态活着。人能跟命运争斗吗?福贵老人已经给了读者答案。《活着》所要表达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些悲剧发生在福贵老人一个人身上,这让福贵老人如何承受得了,是该默默地忍受命运的折磨,还是好好的活着。余华没有告诉读者,只是让读者慢慢地感受人生与命运所编造的生活大"网。"

余华把人世间的悲剧放在福贵老人一个身上显得有些残酷,就是其中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他就又能如何忍受。像福贵老人的亲人都已经去世,他活下去的希望是什么?谁能告诉我?其实这部小说该换个名字,叫做《折磨》。因为当福贵的所有亲人纷纷离他而去,独留他活在人间,这不是种巨大的折磨吗?虽然福贵有一头牛陪伴,这头牛已经被余华赋予了意义,因为这头牛是福贵今后活下去的精神支撑。

随之《活着》这部小说的所表达思想深度之高与对人性的解剖的十分到位,从而它也走出了国门,迄今为止已经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可见全世界的人,对于人性与命运的理解是高度一致的。

此书已经出版20余年,他的热度依然不减,据不完全统计《活着》已经销售1000万本。足见此书是多么的经典。直到1998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六年后的2004年3月份小说《活着》还获得了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它不但在国内受到欢迎在国外依然"吃香。"

有人问余华为什么《活着》这部小说如此受到读者的热爱,余华笑谈:这都是全国各地中学语文老师的功劳啊。因为他们都给学生推荐《活着》这部小说,有点薪火相传的味道。后来余华又解释道:此书已经出版二十余年,这些中学语文老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读过,所以才推荐给学生,如今已有三代人读《活着》。

一部小说如果没有被人推荐难以走近大众的视线,但是假如这部小说不是经典之作,注定它的寿命不会长久。《活着》之所以被一代人又一代人争相阅读,足以说明它就是当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