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的《棋王》被视为新时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以“知青”生活为题材,讲述了文革时期,知青下乡时的艰苦生存状态。主人公王一生自小家境贫寒,生活艰苦,所以非常注重吃,同时也痴迷于下棋,四处寻找对手下棋的故事。小说篇幅短小,但内容生动而紧凑,将棋道与传统文化沟通,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1. 下棋最好,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象棋。
2. “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则折。折就是‘折断’的‘折’。”“太盛则折,太弱折泻”。
3. 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
4. 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事。
5. 我心里忽然有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忽然又仿佛见了呆子的母亲,用一双弱手一张一张地折书页。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同时,也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取材于阿城本人的知青生活。其在主题意旨和表现形式上都与平常的知青题材小说有很大的不同。阿城没有从悲剧性的遭遇和经历去描写知青生活,而是通过下棋和吃这样的日常化生活,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在小说中,作者把吃写得很细致,并且不是注重吃本身,而是注重对吃的需求。文章中写到“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事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是惨无人道。”通过写吃,暗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当然,小说中最为精彩的便是主人公王一生对于棋道的痴迷部分了,特别是同九个高手之间的“车轮大战”,让我印象较为深刻。一个人对战九个人,象棋比赛中冠、亚、季军都在其中,并且下的是盲棋,最后与老者接手中,愿意给老者面子平手言和,不仅展现出了王一生高超的棋艺,也是人格力量的充分展示。同时,也完成了传统文化精神在个人身上的再造和复活。
阿城,原名钟阿城,出生在北京,籍贯为重庆江津(原属四川),当代著名作家。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处女作《棋王》先后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全国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共包括三个中篇《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