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严歌苓 《扶桑》「寻根意识是什么」

寻根永远是人类文化发展探寻的主题之一。严歌苓之《扶桑》以移民者为视角对寻根精神进行了探索,从移民者的寻根意识拓展到寻根于人类心灵的意义层面。本文从民族传统文化、移民者的寻根意识、人类心灵精神三个维度探讨了严歌苓《扶桑》中的寻根意识,旨在深化人们对《扶桑》的了解与认识。


一、《扶桑》——寻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有的论者将20世纪末的寻根小说的内容用儒道文化、神秘文化、原始文化与地域文化四种类型来概括。但是严歌苓之《扶桑》却难以用任何一种类型来进行高度概括。阅读与研究《扶桑》会发现它囊括了儒道、神秘、原始、地域等诸多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这些文化融合浸润于《扶桑》之中,并用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为载体展现出来,例如,母性、宽容、温和、从容、坚韧、奴性等等。主人公扶桑是作者情感所寄,她将东方女性的所有美丽凝聚在了扶桑身上,例如,厚重的母性,克里斯就是被扶桑身上的母性所吸引。扶桑在苦难中展现了她的宽容、坚韧、温和、超脱等品质,小说中扶桑貌似受到凌辱与践踏,但也正是这样的情节架构与扶桑应对之举的强烈对比进一步升华了扶桑的品质。作者最后总结扶桑为身体自由、沒有灵魂,天生两撇微笑,苦难是其圣洁。作者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扶桑某种神性,与之相对的是小说中对男性特征的展现,坚韧、赢弱、卑微、温和等等,作者以最真实的笔触书写广大中国苦力,并通过对苦力的形象的描写,阐述了自己的思想意识,虽然这些苦力与扶桑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但作者书写更多的是这些苦力的愚蠢、奴性,表达了自己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思想感性。但最后作者引出大勇,并用半人半兽进行定义,鼓励人们学习大勇身上的原始野性与活力,扔掉身上的奴性。严歌苓通过对东方女人与男人性格的描写,抒发了渴望人们追寻民族传统文化,大洋彼岸的东方人应当培育出自身的民族精神,从而展现了浓烈的寻根意识。


二、《扶桑》——寻移民者寄情之根
想要真正理解一部作品,就不能不知其作者。严歌苓是一位移民者,嫁给了一位异国男人,她所处的环境使她不仅面临着思想、文化方面的沟通障碍,还给她带来了民族的敌意与对故土的思想。严歌苓是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行者,这迫使她需要做点什么弥补慰藉自己的心灵与精神。严歌苓与其夫就此开始一场寻根之旅,扶桑与万千中国人从160册唐人街史书走出成就《扶桑》一书。作者将自己的体悟投射到扶桑身上,扶桑被他人卖到异国,她在这片充满魅惑而又极具混乱的土地上,自己生存艰难、贫苦,最后成为妓女,既无自由也无金钱,而作者此时身在异国是有自由,但却是贫困的,作为一名新移民,唐人街价格低廉的货物就是其主要购买物品。虽然20世纪末的移民待遇远远好于扶桑那个时代,但是思想、文化等差异所带来的压抑与沉重仍没有消减。与西方人交流困难是作者与扶桑的共通之处,不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了解西方人的交流习惯,仿佛一说话就将人全得罪了。然而作者通过对扶桑坚韧、温和、宽容、母性等品质的表述,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充满勇气与信心,追寻着千年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先辈,自己又重新找回面对现实的决心。可见,痛苦中的严歌苓,在寻找祖先足迹的过程中,从第一代移民者身上获取了精神慰藉,使得心灵得以休憩,这是非常典型的移民者寻根情怀。


三、《扶桑》——寻人类精神心灵之根
第五代移民者内心是迷惘与苦痛的,他们的人生缺失方向,歧视的目光一直伴随着他们,却找不到具体的敌人可以宣泄,他们也是孤独的。例如,谈到爱情,脑中浮现的是就业与绿卡。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女性移民者,严歌苓塑造了扶桑,扶桑出卖肉体为了生存,作者叩问自己是否出卖了精神为了换取什么,处境不同,故出卖的东西不同。在一次次自我探寻中,又莫名的沉郁与孤寂。作者感知了许多移民者的心灵精神,他们急需让自己的精神重振,找到灵魂的归属,严歌苓同样如此,她将目光投向了第一代移民者与古国文化,去寻找人类的原始野性与活力。

比如扶桑与克里斯的爱情,他们是真正相爱的,他们的爱情跨越了种族的隔膜,是持久而永恒的,爱情意识模糊的第五代移民者将感情寄托于扶桑和克里斯,以获取慰藉,让自己的灵魂有所寄托,精神不会荒芜。再比如,传统东方文化,温和、吃苦耐劳、宽容、坚韧的第一代移民者,虽然遭受众多苦难却始终对生存满是热情与真挚,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如大勇就勇敢的除掉了几个白人恶棍,这一切均让第五代移民者羡慕,这也使他们获得慰藉,从前辈身上进行学习与反省,冲淡自己对现实的迷惘与苦痛。可见,《扶桑》是第五代移民者寻求心灵精神慰藉的影子,但是这些移民者身上的孤独与迷惘却是各个时期人类所共通的,探寻人类心灵与精神之根、重振精神意识也是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的任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严歌苓之《扶桑》从多角度展现了寻根意识,虽然当今社会己不再是20世纪末新移民繁盛的时期,但是在全球化趋势、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精神心灵日益强化的今天,我们仍离不开对寻根情怀的思考。可以说,只要人类社会存续,寻根意识就存在,它也是人类文学与文化领域经久不衰的论题之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