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老师说自己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时,心气甚高,颇为狂妄,大多的文章都入不了他的眼。第二年稍微好些,到毕业几年后才基本全好了。
不过莫言说当时有位作家出了本很轰动的书彻底征服了他。当时学院里想请这位作家去讲课,请不动。莫言心说,“高人如果一请就来,还算什么高人?”
彻底征服莫言的高人到底是谁呢?他被王朔称为“作家中的作家”,他就是自称杂家,文字手艺人的阿城先生。书呢,就是阿城先生的成名作《棋王》。
《棋王》里写了痴迷象棋的下乡知青王一生的故事,颇为传奇。《棋王》出版2年后,也就是1986年,新书《棋王、树王、孩子王》。集合了三个中篇,以后的各版本似乎都为三篇的合集。
我好多年前读过《棋王》,当时就对阿城老师惊为天人,一边读一边感叹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都在眼前鲜活起来,白描式的手法,文字简炼质朴,当中写吃的细节也总令人印象深刻。
最近随手翻书的时候,看到三联版的《棋王》(2019年上海三联书店),果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感悟与少年时颇有不同。
以下记录的文字只是一篇读书笔记。因未曾经历过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其实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并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只能是努力去理解。
阿城先生总说自己的小说并不重主题,只是“想写”了便写的。但无论如何,我相信书中自有深意,有些地方仍未读懂,想来还需要放个几年再读。
或许几年后再读时,能够记下的笔记又与今日不同了罢。
先说吃,再说下棋其实我眼里棋王不仅是传奇,是有些神奇与离奇。但偏偏我又非常愿意相信这个故事里的王一生是真实存在的。
整篇小说(包括树王,孩子王)那些鲜活的人物都令我着迷,阿城先生对于各种事物的观察能力与叙述能力之强令人惊叹。他对人物的刻画、心理活动的描写、景物的描绘,都令人赞叹不已。
说棋,王一生只要一提到象棋,就会两眼放光,沉迷于象棋的世界,快乐,超脱,这个时候他是棋王。
棋王的名场面是没能报上名参加比赛,赛后去找前几名切磋,结果引来一众象棋高手,出现王一生盲棋以一敌九数千人围观的轰动场面。
1991年版的电影《棋王》梁家辉主演
说吃,王一生又回归到一个饱受贫穷与饥饿折磨的少年,在食物面前,阿城先生用了“虔诚”这个词,对食物,哪怕只是一粒干缩的饭粒,王一生都怀着恭敬与诚意用心咀嚼。所以阿城先生说:“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我相信,这是未曾挨过饿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的。
还是再说棋,象棋对于王一生有何意义?王一生的母亲跟我们身边很多母亲真是太像了。上学时我有个同学喜欢画画,但家人说画画不能当饭吃,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学校,找个好的工作才是出路。王一生的母亲便是认定了下棋毫无用处,所以坚决反对。却在临死之前给他留下一副用牙刷把磨成的无字棋,告诉王一生:先说吃,再说下棋。
所以吃对王一生是很重要的,先要填饱肚子。但象棋对王一生也是重要的,因为人活着,总要有所追求,精神上的追求,才能活得有意思,有意义。
心里总在渴望甜,但生活却常常是咸的树王于我而言是最难读的一篇,其实没太读懂。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也曾说自己初读树王也是没懂的。心下便释然了,留待几年后再读吧。
树王中有个特别触动我的点是:全篇贯穿始终的是糖。“糖”字在小说中出现了32次。根据书中描述来看,那个年代的糖果或许跟现在市场上最便宜的水果硬糖之类的差不多吧。
知青们下乡,包里藏着糖果;知青点的孩子们最馋的是糖果;哄小孩最好的武器是糖果,所以肖疙瘩的儿子六爪心心念念的是糖果;肖疙瘩死后六爪把装着糖果的玻璃瓶放进了棺材里;大雨过后,树根萌发,将肖疙瘩的棺材托出地面,“我”看到玻璃瓶里糖没了,灌满雨水,淹死许多蚂蚁。
糖是甜的,这谁不知道呢。但“我”在县城为六爪买糖,忍不住吃了几粒,却吃出了“盐”的味道。心里总在渴望甜,但生活却常常是咸的。
阿城先生
教给孩子们有用的东西孩子王是三篇中最为接地气的。
跟孩子王比起来,棋王和树王不免过于神奇。而孩子王没有令人惊奇的情节,它是平淡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最生活,最真实。
老师的另一个称呼就是“孩子王”,整天跟孩子在一起嘛。
孩子王里最触动人心的点,则是“我”教给了孩子们一些真正有用的知识,让他们回到队里“干什么事情都能写清楚”。聪明好学的王福学会了用文字描述哑巴父亲对家人的爱,同时也用文字表达自己父亲的爱。
所以孩子王的形象尤为丰满,在教育部门眼里“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而在孩子们眼里,“我”是真正的孩子王。
好的小说,可以反复阅读
阿城先生对细节的描写常常会令人惊叹,一个特别懂生活,特别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用心去观察生活,观察人,并且还要有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才能够把它们像画一样铺展在读者面前。
阿城先生特别懂“人”——这个地球上最复杂的动物,表现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上,表现在对人生的思考上。
阿城先生
有时候“我”喜与悲会同时掺杂在一起,但看起来又是克制的,隐忍的。“我”,有时候是融入故事其中的,有时候又似乎是站在更高处,俯视着故事里发生的一切,然后思考。
三篇小说都有很多触动人心的情节,比如棋王中的脚卵(倪斌)看似满是“文化人”的迂腐刻板,但却是真正的谦谦君子。比如树王最后揭秘,真正的树王并非山顶那颗巨树,而是一个人——肖疙瘩。比如肖疙瘩为何日子窘迫,原来是每月给因他致残的战友寄钱……
总之,正如阿城先生在本书卷尾最后句所言:
好的小说随处都会有好的质感,就像美人,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观赏。艺术是一种过程,好的小说,基本都具有可以反复阅读的过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