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在世,所有的活动都在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中展开。
但是人的任何问题最终都是个人问题,人生归根结底是一场单人游戏。
意义是集体的,解决是个人的。有问题,就有苦难,没有那张人与人的网,一切就没有意义。
Zat Rana认为这是人类生存的核心悖论。
那么生活就是关于你的,也是关于别人的,活着就是在寻找某种平衡,幸福就是获得某种救赎方案。
然而,这是不容易得到的,人类是一个凌乱。所以人类就经常需要某种上瘾物、替代品,比如电影、游戏、咖啡,或酒。
也比如恐怖小说之类。
2
从古到今,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许多负面的东西。似乎,这个世界从来没多么美好。
每个人都知道,谈论这样的事并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快乐,更美好,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谈论。
孤独、恐惧、焦虑、愤怒、沮丧、压抑、痛苦,没完没了,然而,人们的谈论,是只为谈论吗?
不,人们是为宣泄,为共鸣,为依偎,为取暖,为摆脱,为解决,为能够换种心情,去积极,去振奋。
所以焦虑只有贩卖,没有任何价值。那类某某跳楼、某某离婚的简单陈述,毫无营养,完全不值得一看。
它们远远不及恐怖小说的效果。
孤独、焦虑、痛苦之类,会使人趋于安全寻求,恐怖小说的力量,正在于能够让人感受到威胁、伤害,并从中获得某种释放、安慰、打破的快感。
具体事件未必记得住,但感觉一定忘不了,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如果它还能揭示人生哲理,具有某种美学意义,那简直就是完美。
3
“爱伦·坡善写悔恨恐惧等人情之变。”
周作人是真正懂得爱伦坡的。
每个人的心灵,都藏着无数密码,恐怖小说家们的心,就更是一块神秘之地。
斯蒂芬·金的家门通常是关闭的,他不爱见客。他就是看到老鼠的眼睛,心底下也会泛起丝丝凉气。
他总是先吓着自己。
爱伦坡同样,他心里也有许多恐惧、痛苦、焦虑,他在写他自己。他需要倾诉,需要宣泄,需要在想象的王国里完成现实与非现实的两种突围。
然而他远没有斯蒂芬·金幸运。
爱伦坡是最早想用小说谋生的人,但他失败了。
他的伟大不足以托起他的生活。
他天然带毒的小说,永远不会有斯蒂芬·金那样迸发、振奋的结局。
他用于解脱的工具,小说与酒,最终都给他带来了更恐怖的生活。
他本身就是一部恐怖小说。
他本身就是他死亡主题里的角色。
最恐怖的角色。
4
美国短篇小说先驱。
世界恐怖推理小说鼻祖。
后世玄幻小说鼻祖。
评论界的“战斧手”。
叶慈说,他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
萧伯纳说,他的小说篇篇都是杰作,他是足以与马克·吐温并肩的小说家。
而他的弟子,从历史的画布上延伸,虽然门派不一,却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文学大师。
伊迪丝·沃顿、威廉·福克纳、儒勒·凡尔纳、柯南·道尔、希区柯克、斯蒂芬·金等等都是,江户川乱步的日文读音干脆就是埃德加·爱伦坡。
爱伦坡够牛吧?
爱伦坡其实在生前就已经收获大名,那么他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潦倒一生,横死街头?
5
爱伦坡首先是一个诗人。感情真挚,理想主义,个性自由自我,敏感任性脆弱。
诗人是首先到达人类心灵终极的人,他首先是我,而不会是他。这是诗人的高贵,也是诗人痛苦的根源。
爱伦坡的童年很不幸,但他被收养后的生活,应该还是可以的。
养父有钱,即便与他的关系越来越僵,也还是如他所愿,送他去了西点军校。
他们最大的冲突,首先爆发在爱伦坡的初恋。爱伦坡与莎拉·爱弥拉·罗伊斯特的私定终身,双方家庭都极力反对,养父私自解除了他们的婚约。
这以后,爱伦坡因为生活费不足,开始赌博,因为养父拒绝帮他还清赌债,又曾不顾养母劝慰,离家出走。他大约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是个酒徒。
爱伦坡在出走的1827年加入美国陆军炮兵团,在1830年得到养父资助,进入西点军校,那时候养母已经去世,养父再婚。
而养父其后不久与他解除关系,是因为收到了一封信。那上面说,爱伦坡先生“并非经常清醒”。
爱伦坡那年25岁,他性子一发不管不顾,竟故意连续违反校规,以求离开军校。
他真正的文学生涯由此开始,但他的性子一直没变。卖文为生本就不易,但他却一次次因为个性与酗酒原因,被报社解雇,被出版社解约。
哪怕是在他生活艰难之时。
6
诗人大约总会是痛苦的诗人,这是莫名之痛,爱伦坡需要安慰。
生活总有种种不如意,爱伦坡现实的、心灵的不如意都远比一般人深重,他更需要安慰。
爱伦坡一定是具有庞大文学野心的人,他也并非不爱金钱,既然这两种都难以实现,那么他就只剩下两种安慰物,爱情与酒。
文学世界未必不再是安慰,但它终究与挫折联系在一起。
爱伦坡离开军校后,来到巴尔的摩,与姨妈和表妹弗吉尼亚住在一起,后者当时八岁。
爱伦坡艰难的时候,都是姨妈在拼命支撑,姨妈和表妹,是这个世界最爱他的两个人。
爱伦坡与弗吉尼亚于1836年成婚,弗吉尼亚当时还不到十四岁。他们之后为了生计,不断搬家,纽约、费城,都是爱伦坡生命中的重要坐标。
爱伦坡的鼎盛时期在费城,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穷困潦倒,远不足以说明他的窘况。
弗吉尼亚从1842年就病了,到1845年秋,病情越发加重。1846年,爱伦坡也病倒,他们夫妻没有被褥,只能躺在稻草铺上挨冻。
爱伦坡只好把一件旧大衣盖到妻子身上,还让她抱了一只猫取暖。
他有一次给妻子写信说:“你现在是我与令人讨厌、令人憎恶、令人失望的生活抗争之最大而唯一的动力。”
所以当妻子去世时,他一度精神失常。
7
弗吉尼亚一直是好心的玛丽·路易丝·休护理的,是她给了他们被褥。
1847年,弗吉尼亚去世后,爱伦坡也是在休太太和姨妈的护理下好起来的,他后来专门为休太太写了一首诗。
生活中并不缺少好人,这世上有很多人在艰难中依然高贵善良地活着,但爱伦坡的人生,已经无药可救。
他诗人的心,他伟大的才能,他炽烈的文学野心,他丰富的情感,都被打击着,压抑着,他越发痛苦深重。
人是一场宿命,他没法不要太多。
生活令人恐惧,恐惧不只来自各种失败,种种不确定,以及天天怕妻子离去之类,或许也是天生。
于是麻醉、逃避、躲藏、深埋……
酒,越发成了他自我救赎的方案,自我拯救的稻草。
8
爱伦坡不是不知道他陷入了何种境地,酒有多么可怕多么坏。
他有一次说:我经常沉湎于杯中之物,但喝酒并没有使我感到半点乐趣。我不惜生命和名声,不顾理智,一味喝酒,并非追求乐趣,而是竭力逃避令人痛苦的回忆、无法排遣的孤寂,和迫在眼前的大限。
他已经预见了结局。
爱伦坡的《黑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在《黑猫》中,曾经借主角之口说:
“说来不好意思,由于我喝酒上了瘾,脾气习性都彻底变坏了。我一天比一天喜怒无常,动不动就使性子,不顾人家受得了不受得了。我竟任性恶言秽语地辱骂起妻子来了。最后,还对她拳打脚踢。我饲养的那些小动物当然也感到我脾气的变坏。我不仅不照顾它们,反而虐待它们。那些兔子,那只小猴,甚至那只狗,出于亲热,或者碰巧跑到我跟前来,我总是肆无忌惮地糟蹋它们。只有对待普路托(黑猫),我还有所怜惜,未忍下手。不料我的病情日益严重——你想世上哪有比酗酒更厉害的病啊——这时普路托老了,脾气也倔了,于是我终于把普路托也当做出气筒了。”
——主角已经意识到酗酒是一种病,而且还是一种很凶猛的病,但他无法自救。
他最终到底还是残忍地,毫无理由地杀了自己的爱猫,一只温顺而无辜的小动物,所以他终于也遭到了报复。
有一种驴皮,披上它,你就会有无限可能。但是你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短,生命就会缩短。这是巴尔扎克《驴皮记》里对欲望和生命矛盾的思考。
这一切,爱伦坡都懂,但是那又怎么样?
9
爱伦坡的酗酒,从心理上,是一种安慰,从生理上,是这样一种机制:
爱伦坡之所以再不能从酒中得到任何乐趣,是因为过度滥用。
滥用给他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痛苦,滥用也使他身体的耐受性越来越大。
耐受性程度越深,感觉越迟钝,爱伦坡非猛喝不能有正常值下的感受。可是猛喝又只能使他更加痛苦,耐受性更大,于是他就只有陷入恶性循环。
他对酒的期望越大,越沉沦。
爱伦坡当然也是想竭力挣脱的,但他已经完全受控。这是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受控。
当时环境,爱伦坡不可能了解太多上瘾机制,而且他那种程度,也不只是知识可以轻易解决的,因此他的挣扎,就只能是一种无序而徒劳的挣扎。
不挣扎,痛苦,挣扎,痛苦,甚至越挣扎,越痛苦,而痛苦,只能让他更加回到酒精上来。
就仿佛一只裹在重重蛛网中的飞虫,越挣扎,裹得越紧越重,到最后,它只能彻底失去求生的希望和能力。
医院门口的烟头为什么会特别多?
这是因为那里能带来更多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从来不能使人戒烟,只能使人更加倾向于安慰和习惯。
而之后的自责与无助,也不会带来好消息。自我道德批判久了,人会自暴自弃。
上瘾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程序,一切上瘾,都是如此这般。
10
爱伦坡在1848年缓过劲来,又开始了爱情希望。
他遇到了一位与他互通诗文的文友,一位比他大五岁的寡妇。
此事起初,遭到女方亲友一致反对,爱伦坡差点自杀。
或许是爱伦坡的表现感动了那个女人,她在爱伦坡复原后,终于还是答应了他。
但是她也提出了一个条件:你必须戒酒。爱伦坡答应了。
酒害如此深重,这也是他求爱的一道门槛,为什么不答应?怎可以不答应?
然而,爱伦坡这一次真戒了吗?会吗?
爱伦坡的心不可谓不诚,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是他在大喜来临之际,又一次烂醉如泥。
他的理由是,他没能经受住几个年轻朋友的诱惑。上瘾之人永远都不会缺乏借口,没有借口,也会制造借口。
婚事告吹,爱伦坡一度发誓将不再与任何爱好文学的女人往来,但是他之后追求的对象是一位女诗人。
上瘾之人的赌咒发誓,往往也轻如鸿毛,随便一点微风,就可吹走。
爱伦坡最后的恋情,是受聘到到诺福克讲学后,他在这里邂逅了初恋情人莎拉。莎拉这时候是一位富孀。
爱伦坡这次的追求比较顺遂,他再次决心戒酒,并回到纽约,开始积极准备婚事。
这无疑是一件大欢喜之事,朋友们也满心期盼,然而不料,1849年10月3日,有人在大街上发现,爱伦坡醉卧长街,不省人事。
爱伦坡的爱情由初恋始,由初恋终,他挣扎四天之后,再也没有醒来。他才四十岁!
他神志不清之际,据说只留下了一个神秘的名字:“雷诺兹”(Reynolds)。但这个谜底从来没人能够揭开。
11
爱伦坡的人生由情感结束,就仿佛一个隐喻,而他数次喊出的那个名字,则代表了他生命的神秘。
有人后来以爱伦坡为中心创作了好几部电影,《乌鸦》里,他在最后时刻说,请告诉费尔德,雷诺兹就是凶手。但现实的爱伦坡是被酒杀死的。归根结底,凶手是他自己。
而且这凶手是那么润物无声,惊心动魄。
爱伦坡是自己的,但也是别人的。一个人再自我,他也是集体意识下的自我,人不可能只做自己的能量之火。
诗人的心,是不可以批评的,非常遭遇,是不可以批评的,但是诗人的自大可以批评。
自大,是人类共同的特征,人就因此会经常夸大自己,夸大最常见的痛苦和伤害,就像自己在宇宙中心。
怎样才会不这么自大,这么任性,这么沉迷于简单的我如何,你如何?
仰望天空。
“我们的太阳只是组成银河系的十亿个恒星之一。银河系只是众多星系之一。”
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里说。
太阳都不算什么,那你我在宇宙里会是一个什么位置?
你只有不太把自己当回事,你才能发现别人,发现远方,发现更多美丽积极的事物。
关于消极负面情绪,佛家是怎么说的?
世界是缺陷世界,人是不完美动物,发现它,承认它,接受它,但不要疯狂沉迷它。注视它,消化它,把它轻轻放在途中,等它溜走。
很多事走得太远,是一种伤害,佛家从来不强求,不用狠,不执着。他们以不破为破。他们不自大,讲无边,讲平衡,最懂得活着的各种学问,甚至都契合最先进的心理学。
你越想摆脱的东西,你就越会紧紧抓住,让它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而吸引力是什么?
吸引力形成痴迷,痴迷不只是情感、心理反应,它还是神经与化学反应,就像进化人类学家Anna Machin博士说的这样:
“我们大脑中的压力和奖励系统正在加班。大脑中的神经细胞释放出一种名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该物质刺激肾上腺素的产生,并给我们带来唤醒的感觉……感觉良好的化学多巴胺也被释放出来,使我们兴奋不已。”
但是多巴胺并不是快乐物质,它只负责兴奋。它类似于小白鼠实验中的杠杆原理:压一下,小白鼠就得到,压一下,小白鼠就得到,所以这以后小白鼠,就一定会在多巴胺杠杆作用下疲于奔命,乐此不疲。
这其实就是成瘾的原理。因此当我们沉迷于各种负面情绪,又要用最简单的方式(人总会寻求简单)来解决时,我们就陷入了双重、多重上瘾。
到最后,酗酒者会以自己的生命来养瘾,你也会。不信,你就先看看你在如何使用手机。
一切是不是都像无意中发生的呢?而这其实是人类心理、生理的预谋,造物者的预谋,所以人,的确是该多知道点必要的知识的,你只有打破预谋,才能够把自己变成正向的能量之火。
想一想,爱伦坡的不幸真只来自于生活的不公吗?
为什么贫穷的颜回,偏能够一箪食,一瓢饮?
为什么苏轼、柳宗元再坎坷,也还是活得自在,硕果累累?
为什么姜太公潦倒到八十岁,还能够去钓文王?
……
一个人的命运被酒掌控,这多恐怖!爱伦坡只怕从来不知道地球上还有一种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地球人还会有另一种探索,另一种活法,另一种到达。
文 | 九鸦
图 | 网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