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李安总是很狡猾,不愿意很清楚地把自己电影的主题说清楚,非要留点有的没的让观众自己去猜。虽然,电影的结尾往往清楚,但是导演的一番话却又让主题模糊起来。
这样的结果好像比开放式的结果还要厉害,总是让人忍不住再去看一遍是不是能够在原来的故事上再看出个什么来。
可是看来看去,故事过程什么的全部都熟透了,还是没能够再看出什么来。但每次看完都觉得意犹未尽,只好等着下次又什么机缘巧合,再把过去看过的东西翻出来,重新品味了。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断背山
《断背山》这部电影的名气早有耳闻,毕竟这样题材的电影不多。国际市场上拍的好的同性题材的电影都可谓是沧海一粟,就更不要说国内市场了。
《断背山》诞生的那个年代,大家对同性的爱情,还很不理解,甚至很抵触。就算是《春光乍泄》影响了一批人,也都只是很小众的一部分而已。
其实从李安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推手》开始我就已经觉得他的选材很大胆,或许是因为电影不在内陆上映,还是少了很多限制。这不是什么对内陆电影市场的批评,只是时代不同的政策而已。
说到《断背山》,我总是忍不住拿他跟《春光乍泄》作比较,我的朋友更喜欢《春光乍泄》,因为何宝荣的那种感觉很让她迷恋。他喜欢王家辉镜头下的张国荣和梁朝伟,他喜欢香港这样纸醉金迷的地方。
李安导演
可是,我更喜欢《断背山》。比起何宝荣和黎耀辉之间的爱情的矛盾与转合,恩尼斯和捷克之间的故事更加真实。断背山风景美如画,确实适合逃离现实。
作为一部讲述同性爱情故事的电影,谈《断背山》就离不开谈同性恋。其实我挺反感同性恋这个词的,这个词的出现就意味着一种歧视。
人们不会用一个小个词语去强调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却偏偏要发明一种词汇特意强调两个同性别的人的爱情。这样的强调不是尊重,而是借着客观事实这个帽子下的一种嘲讽和歧视。我喜欢另一种称呼“love in darkness”,爱在黑暗之下。
这样的形容很贴切,就像《断背山》里恩尼斯和杰克之间的关系。就算杰克和恩尼斯之间的感情不用质疑,但是他们的关系仍然是见不得光的。
就算是现在,大家对同性之间的爱情已经很包容的时代,公开关系对于同性爱人们依然是一件备具压力的一件事。我不想讲那些把暴露关系作为盈利方式的人纳入其中,这些人之间的感情掺杂了功利和欲望,不值得被人提起,更不值得被人记住。
恩尼斯与杰克
我在前面说,我喜欢《断背山》的原因是恩尼斯和杰克之间的故事更加真实。恩尼斯的童年经历让他很恐惧他的事情被大家知道了,看上去恩尼斯是一个更加勇敢的人。
但是,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感情上,恩尼斯都一直选择逃避。他其实是有很多机会找到杰克的,但是他没有,他害怕自己的秘密得到暴露,他害怕自己会被社会抛弃,被社会上的人指指点点。
但是就是这样,恩尼斯的秘密还是被自己的妻子发现了。有些事情,越是想要掩饰越是会被发现。一旦被发现了,恐惧就会一直围绕着自己,就像恩尼斯一样。
即使恩尼斯和前妻离婚之后,恩尼斯一直还是和以前一样,他一直在谨言慎行。即使小心翼翼如恩尼斯,他还是觉得周围的人都知道了他的秘密。童年见到的画面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恩尼斯一直无法放下。
反观杰克,他很主动,他一直在邀请恩尼斯。就算是恩尼斯一直在逃避,他也没有放下对恩尼斯的感情。
就算杰克真的和别人一起经营了农场,他还是一直把恩尼斯的衣服珍藏。对于杰克来讲,他早就受够了每年在断背山偷偷摸摸见面的日子。他做好了所有的准备想和恩尼斯一起去面对社会的普罗大众对他的指指点点,但是很遗憾。
我看完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大家对待同性恋爱人就像对待异性恋一样,恩尼斯会不会和杰克在一起?如果恩尼斯小时候没有看见被村民杀死的同性恋者,他会不会也有和杰克一样的勇气?当然,这些就只能是我自己的想法,李安是绝对不会这样拍出来的。
听闻爱情,十有九悲。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爱情,总是会有因为各种阻力无法在一起的。最悲伤的不在于最后分开,而是以前真实存在过的痕迹。
发生过的事情总是被时光记得很清楚,全部都被打包好放在了某个角落,在你不经意间跑出来,扰乱你的心绪。越说越像伤感文学了,却又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
我喜欢看那些真挚的爱情,那些真正的爱人眼里看着对方的时候是有光的,就像恩尼斯和杰克之间相互看着对方的眼光。就算他们因为矛盾厮打在一起,最后还是想起了这些年来的委屈而痛哭起来。
同性恋这个话题就像是一个炸药一样,很容易就能够引起足够大的话题。所以,在大家对同性恋爱人的包容越来越大的时候,也总是有人想利用大家的心里博取足够的话题和流量。这样的行为真的令人作呕,他们不仅是在侮辱“在黑暗中的爱”,更是对爱情的玷污。
爱在黑暗之中,不是不爱,也不是他们不想自由地恋爱,只不过是他们害怕社会上那些刺耳的反对的刺耳的反对的声音。所以,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隐藏。沉默不等于否认,真的喜欢是无关形式,无关性别的。
恩尼斯
虽然没过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两个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的伪同性恋爱人出现,但是我还是很希望这种形式的爱情能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不渴望普罗大众在听到这种在黑暗中的爱情的时候能够给到多么真切的祝福,至少不要用异样的看着眼前的一对恋人,甚至觉得恶心。
当然,《断背山》这部电影除了剧情和画面堪称经典之外,电影的配乐也称得上是电影中的优秀作品了。我一直认为,如果说看一部电影是品一杯茶的话,电影的情节是装茶水的容器,演员的表演是茶叶,导演的剪辑是泡这杯茶的水,那么电影中的配乐就是品茶的房间。
配乐像是一部电影基调的奠定者又像是一部电影主题的升华,就像是品茶的房间一样。房间的装修和档次好像是为了这次的品茶奠定了格局,在家里品茶和在专业的茶室品茶的感觉,在茶水还没有被品尝之前就跟不一样了。
《断背山》里的配乐是由阿根廷的草根配乐大师古斯塔沃·桑托拉拉完成的。这位配乐大师的招牌乐器是吉他,在《断背山》当中,古斯塔沃·桑托拉拉根据原著小说提供的文字结合自己的个人艺术,完成了大部分的电影原声的创作。
古斯塔沃·桑托拉拉
我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人,但是《断背山》中的音乐确实给了很特别的感觉。我曾经听到有人说,电影毕竟是视觉上的艺术,所以原声要结合着画面存在才够唯美。
这句话李安导演的《断背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电影画面被李安导演拍的优美,就很像是一个躲避世俗批判的人间天堂。羊群,绿草,远处绵延不绝的山峰还有我的爱人。
电影一开头,几个吉他的音符一出来,就给这部电影奠定了情感基调,有点清冷,还有点文艺。电影画面的色调偏暗,给人有些压抑的感觉。公路上男人下了车,听着几个吉他的尾音,这样的画面真的堪称是一种享受了,电影的感觉一下子就来了。
杰克的衬衣
吉他作为古斯塔沃·桑托拉拉的招牌乐器,在《断背山》这部电影里运用广泛。也正是古斯塔沃·桑托拉拉为《断背山》创作的原声音乐,让我充分的感受到了吉他这个乐器的魅力。
从故事开头到发展,配乐在不停的变化。音乐的变化,也是在暗示着两个主角恩尼斯和杰克两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从单纯的吉他到加入和声,暗示着两人关系的进一步亲密。
虽然加入和声,背景音乐走了变化,但是整体的感觉并没有变化。结合着偏暗的画面和洁白的羊群之间的对比,那股清冷的感觉不弱反浓。
看着杰克一直留下来的衣服,恩尼斯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式的逃避,他开始接受女儿婚礼的邀请,决心做出一些改变。电影在这里也就结束了。
电影就暂且先讲到这里了,李安导演说得没错“每个人心里又都一座断背山”。恩尼斯和杰克的故事结局虽然已经足够明显,但是正是这种遗憾又给了我们足够多的空间去想象,电影当中没有明显说出来的事情。
我只记得那座断背山风景如画,有绿草如茵,羊群如云,还有我的爱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