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藻
万多名华工,来到异乡,为着菲薄的薪酬,为外国人这条命脉铁路立下汗马功劳,不少还赔上性命,可是,功成后,无一言一字一图记载。华人的血汗只似影子。
这是作家亦舒,在她的小说《纵横四海》中的一段话。与亦舒以往的作品不同,《纵横四海》不是以女子为主角,而是以一个男子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主线,展开叙述。
故事时间发生在19世纪末,故事地点在加拿大,而故事的主要角色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小男孩。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特将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列出。资料转载自央视新闻,标题为《一份迟到百年的道歉!抗争,只为消除屈辱》:
19世纪后期,国力衰微。偶然间,一则“加拿大招募工人修建铁路”的消息,传遍了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大街小巷。由于收入高于国内,大量平民变卖土地,筹措赴加拿大的路费。
为了抵达加拿大,这些华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据《不列颠殖民者》记载,1860年,有一艘从香港出发赴该地运送华工的船只,离岸时船上搭载的人数为280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航程后,仅68人抵达加拿大卑诗省(又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尽管航程如此艰难,依然有大量华工前仆后继,他们的努力成就了加拿大版图的完整。
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加拿大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
但是,1885年铁路竣工后,加政府非但没有让任何华工参加敲入“最后一颗道钉”的庆祝仪式,反而揭开了排挤华人的序幕。
亦舒,原名倪亦舒,出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小说家。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大部分都自爱自强,影响了很多读者,主要作品有《喜宝》《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了影视作品。
《纵横四海》是亦舒少数以男性为主角写的小说,而故事时间背景则罕见的安排在了19世纪末,且更罕见的是故事不以爱情为主线,而是以一个少年的成长和奋斗经历为主要叙述内容。
宁波镇海乡下的罗四海是家中长子,由于家中的变故,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于是,随三舅到香港去讨生活。
虽然是家中长子,但当时,罗四海也不过是13岁的孩童。可是,命运之手却无情地将这个男孩推出了孩童天真的世界,罗四海不得不像个大人一样,去面对艰难且异常艰险的残酷现实世界。
不过,富贵险中求。
罗四海随圆滑的舅舅到达香港,偶然中却认识了终生的挚友:混血儿交际花何翠仙。后来,罗四海又随着舅舅到温哥华,在船上遇到了何翠仙。原来,何翠仙因为在香港杀了英国人,所以不得不逃亡。
就这样,三人一同踏上了逃生之旅。在船上,罗四海与何翠仙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虽然出生不同、种族不同,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精神世界。
但实际上,让见多识广的何翠仙真正欣赏的是罗四海的品格,他虽然年纪不大,却踏实、勤奋、讲义气,后来,这些品质不仅让罗四海赢得了友谊,也助他在未来的日子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
这是一本不厚的小说,却跨越了一个家庭四代的变迁史。读罢,放下书,不禁会让人有一种暮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罗四海这个人物的形象,具备了中华儿女的诸多优点,他善良、勤劳、求知欲强且爱国。
当看不起华人的白人小姐沁菲亚掉入冰湖,罗四海不顾自己的安危跳入结了冰的湖水中将其救起,而事后却对此轻描淡写;
当罗四海在加州奋斗的小有成就,他对爱国人士愿意倾囊相助;
当他在衣锦还乡的归途中,仍不失劳动人民本色,在船上当厨师换取回家的车费;
回到家中,他将几年辛苦挣得的收入全部给予母亲,尽其孝道。
在罗四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勤劳、坚忍和善良,而正是因为这些人性中的闪光点,才有了中华民族之大家庭,才有了国之强盛。
在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救国救民的伟大人物,他们是民族之魂。在他们的胸怀中,不仅有小家,更有大家——国就是家。
正如书中所写:
有些人活在世上,是为着自己,像罗四海便是,净挂住吃饱穿暖,进一步令家人过得舒服安定,已是丰功伟绩,今日,四海发觉另外有一种人,不止为自己,也想为别人做点事,他所尊敬的庞英杰是例一,不住为铁路上华工争取权益,可是老孙与他这一班朋友的目标,又不知大了多少倍。
梁启超说:“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自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爱国是人世间最持久最深沉的情感,爱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华儿女的集体情怀和担当。
忘记过去,就是背叛。作家亦舒的这本书,在物质生活丰厚的当今,更值得我们去仔细品读。
——EN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