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豆瓣APP
小说《告白》相关信息:
类别:推理/悬疑
母语:日语
作者:凑佳苗(日)
字数:约14万字(中短篇)
阅读时长:约4-6小时
二次阅读日本推理类小说《告白》,可能因为读过一遍对故事内容有了了解,读完触动就少了些。从这点也可看出这本小说不足之处:不太禁得起回味。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其的评价:推理/悬疑类小说中的一流作品。之前在《简谈:如何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告白》读后感》一文中写过对此故事的简要介绍与相关感想。在此就不再老调重弹,感兴趣的朋友可翻回去看看。
这次看完小说结尾后,脑中生出的第一个想法是这样的:这书在我国文学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会不会被禁了呢?因为在结尾,老师并没有树立一个好榜样,而是恰恰相反,树立了个复仇的“负面榜样”。尽管这个情节合情合理,毕竟老师也只是个平凡的人而已,但若这本书在互联网中流传开来的话,我下意识会觉得在当下如此注重道德的网络社会中,大多人可能不会接受此结尾,甚至加以否定。男二与其母亲发生冲突的情节与结尾,更是如此。我脑中甚至都会有这样的画面:初二学生小明在周一上午的课外时间拿起《告白》这本小说正读得津津有味,教数学的班主任踏进教室后,一眼看到小明在读课外书,便走过去将其没收了。恰巧班主任也看过这本小说,于是说:“小小年纪,整天看这乱七八糟、负能量的书,能学好吗?”随之就将其没收了。但愿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过度联想。总之,如上篇读后感所言,可能不被人们所接受的结局正是这本书要揭露的社会问题:法律如何保护少年才最合适?青少年杀人究竟如何量刑?做父母的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成长?这也是文学作品的一个作用。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会生出这个想法: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告白”不很恰当。一般而言,我们常将“告白”这一概念与恋爱、男女、爱情等之类的概念相联系起来。看到前者,下意识想到的几乎都是后者。而这本小说的内容与我们对“告白”两字的常识理解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它是这样的:从五个人的角度出发,叙述有关同一个犯罪事实的前因后果。想来想去,更准确的词可能是“坦白”。于是就想是不是译者翻译错误了呢?不过书名这么重要的事情,译者一定是慎之又慎的,怎么会乱翻译呢?
为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特地用日语打出了小说原名“こくはく”,通过互联网翻译了下。
来自:谷歌翻译
后分别用“谷歌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又翻译了下这两个解释。其意思对应如下:
1. 原文:かくしていた心の中を、打ち明けること。
翻译:1-1 将这样的内心倾诉出来
1-2 把隐藏的内心说出来
1-3 倾诉隐藏的心
2. 原文:むごく、なさけ心のないこと。残酷で薄情なこと。
翻译:2-1 太可怕了,没有心,残酷无情
2-2 毫无同情心。残酷薄情的事。
2-3 无情无情残酷无情
那我们结合这三种翻译,可以用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方式这样来理解“こくはく”一词的两个解释:
1. <动>倾诉隐藏于内心的话(秘密)
2. <形>残酷的、无情的、毫无同情心的
再结合书的主题——五个不同身份的人对同一案件的相关自白,那“こくはく”在这里应该是第一种意思“<动>倾诉隐藏于内心的话(秘密)”。因此,我更觉得用“告白”作本书中文名的不甚合适。斗胆献丑说说自己对书名翻译的想法,本来觉得“坦白”较合适,但想来坦白的意思多与“犯错的人向审讯者吐露真相”有关,如“警察审讯犯人”或“老师训斥学生”。因而认为“坦白”不合适。刚刚确定“こくはく”的第一种意思后,突然由“内心”、“秘密”两个概念联想到了一个词,感觉很恰当,段首其实也写出来了——自白。但“自白”一名显得太单调,再加上“内心”两字,可能更好些,那更恰当的中文译名就是:“内心自白”。写到这里,我们甚至可以发挥下做生意的头脑,借用《罗生门》的名声,来设计个腰封:“另类《罗生门》:一个案件,五名当事人,不同身份,共述真相”。相信定能大卖。哈哈。
想来我对日语几乎一无所知。这样冒然评价译名与再翻译,可能不太合适。所以若有冒犯,还请包容。其实也是因为比较喜欢这本书,所以关注的点就多了些。总之,“告白”这个书名不甚恰当,会造成读者对其本书主题的误解,原以为是个凄美的有关爱情的推理故事,没想到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来自:豆瓣APP
豆瓣APP中此书的单页上,对此抱怨的短评,还上了热评第二名。足见误解人数之多。所以,在这里也斗胆提议,若出版社再版的话,可以考虑更换一下书名。
总得来说,对故事内容的感触并不多,更多在故事之外。如开篇所言,二次阅读这类小说似乎已经品不出什么滋味了。改天展开聊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