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雷雨是作者曹禺创作的一部「曹禺北京人简介」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十月文艺将在豆瓣和大家开启为期6天的曹禺作品共读活动,聚焦《雷雨》与《北京人》两部经典作品,体会一代戏剧大师的非凡魅力。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

他自幼酷爱戏剧,15岁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完成处女作《雷雨》,这部作品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杰出地位,而且该剧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从年轻走向成熟的标志。他一生写了十多部戏,除了《雷雨》外,其他代表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等。他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同时对导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真正成为了综合性艺术。

作为中国久负盛名的剧作家,曹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戏剧事业。

相关图书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在一个雷雨夜里,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以及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中叙述了周、鲁两家人前后三十年的情感纠葛——专制严酷的家长、情欲如火的女人、单纯天真的少年、想赎罪却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懵懂不知真相的少女、精明算计的老爹、勇武抗争的青年,他们之间由于情爱的燃烧、利益的争夺、身世的秘密等各种复杂的情愫互相撕扯着。终于,所有的一切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轰然爆发,有罪的、无辜的,老的、少的,一起走向了毁灭。

《北京人》是曹禺在迷恋契诃夫戏剧后于1940年创作的一部剧作,也是他自己认为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更被业内专家认为是他的巅峰之作。该剧描写的是一个旧中国封建大家庭,如何从家运旺盛逐步走向衰落直至彻底崩溃的过程。在这个封建家庭内部,曹禺着重刻画了曾家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作者以自己童年心灵中印象最深的那些人和事为原型,融入了对人的沉重的思考,写出了人物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命运的冲突。

共读说明

➡️ 共读书目:《雷雨》《北京人》

➡️ 作品页数:236 页/ 242页

➡️ 共读时间:3.27—3.30《雷雨》 / 3.31—4.2《北京人》

➡️ 共读形式:读者打卡 领读人答疑

➡️ 领读人:

张引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曹禺全集》策划编辑。

王倩,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辑,《曹禺全集》责任编辑。

➡️ 领读人答疑时间:03月31日晚19:00-20:00 & 4月1日晚19:00-20:00

参与方式

在豆瓣搜索十月文艺club,于“阅读曹禺,就是阅读人生|《雷雨》《北京人》线上共读会预告”帖子内发言、打卡(进度/ 书摘 / 感想 / 提问等,频率不限,链接请见阅读原文)。

➡️打卡&交流:

我们会提前在评论区设置专门的每日打卡楼层,共读开始后,大家可以每天在对应的打卡楼层进行打卡,同步自己的打卡时间、阅读进度;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读后感、书摘,或者和其他读者一起交流讨论。

➡️ 问答:

共读期间,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自由交流,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 提问时可以在发言前加上【提问】的前缀,方便我们的编辑更快地看到你们的问题,领读人将会在评论区回复大家。

《雷雨》导语

各位豆瓣的读者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张引墨。这次豆瓣共读会,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家曹禺23岁时完成的话剧名著——《雷雨》。

作为《雷雨》一书的策划编辑,与这本书的相遇,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的生活状态。我因为做这本书开始爱上了话剧,也因这本书对人,对人性,对人的情感,也包括对剧作者本人都有了不一样的更深刻的认识⋯⋯

我发现曹禺先生虽是著名的剧作家,但生性脆弱,极度敏感,时刻会被美好自由的感觉所吸引。他的内心十分悲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艺术家。

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完成了《雷雨》,这部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一个闷热的夏季午后,从济南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侍萍,在此与公馆的男主人相遇,由此引出一段三十年前不堪回首的往事⋯⋯

《雷雨》问世以来常演常新,北京人艺版舞台演出近六百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些人生故事,如今仍在人间反复上演。阅读这样的作品,也如同看一幕人生大戏。

《北京人》导语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次活动的领读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王倩,也是本社曹禺系列作品的责编。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作为一个与曹禺结缘神交6年的编书匠,在考虑如何度过这个特殊日子时,我被一段历史迷住了,那是中国话剧的一段传奇往事。

大约八十年前的四川,一个叫江安的小城,史无前例地成为焦点,中华民国第二届戏剧节在这里举办。当时中国戏剧的最高学府国立剧专在江安先后演出了200多部中外著名话剧。有趣的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在中国的首演,不是在北京、上海的摩登剧院,而是在小城江安的文庙大成殿。首演当天下着小雨,江安镇的百姓打着油布伞在雨中感受世界名剧的魅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莎士比亚”、30岁的年轻教师曹禺,正在江安创作他的又一部传世之作《北京人》。伴随他的是郁热的江风、深夜的甘蔗汁和一段甜蜜又难饮的爱情。在当时,日本飞机时不时来回轰炸,全中国放不下一张宁静的课桌……《北京人》在这样的颠沛流离中完成,竟然奇迹般的宁静悠远、诗意盎然。

这部致敬契诃夫《樱桃园》的东方大戏,融合了西方舞台艺术和东方的抒情传统,承载着曹禺童年的北方鸽哨声、乡土中国即将逝去的繁华、动荡的绝望与希望,还有曹禺近在眼前而不可得的“白月光”……

一部戏,一段过往,也是一个作家对半生爱恨的深情回望。曹禺说,舞台是地狱,是天堂,是蕴含无限魅惑的地方。在世界戏剧日,让我们一起重读《北京人》,感受话剧的魅力,感受曹禺的魅力。

领读人的话

张引墨:

我第一次读到《雷雨》,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时至今日,我都还记得和同学在学校操场排练的情景。但实际上,那个时候,我并不理解作者曹禺想表达的是什么。

很多年过去了,2021年9月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我去人艺看《雷雨》。结束后,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有一点理解了作者,“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他在《雷雨》中用二十四小时,讲述了周、鲁两家人前后三十年的情感纠葛、利益的争夺、身世的秘密。最终,所有人的命运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被迫改变,一起走向了毁灭……

这十年来,我看过几十次《雷雨》,一遍遍看到作者与剧中的人物一起为一个理想的世界呐喊奔走。不断咀嚼、不断回味中,我慢慢发现曹禺的作品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他创作的源泉,来自对人的理解和热切的爱。

人太复杂了,太不容易被理解了。

王倩:

这些年,随着我慢慢走进曹禺的世界,我对《北京人》这个剧本的喜爱是日益加深的。2019年,我第一次去曹禺的女儿万方老师家中,午后的阳光照在家里随处可见的家庭相片上,十分漂亮。有一个小相框被摆在最显眼位置,那就是一页《北京人》的手稿,漂亮的小楷手抄。万方老师说,那是母亲为父亲誊抄的。他和她,都在这手稿里……后来,我为万方老师责编了一本书《你和我》,是她写父亲母亲的回忆录。这本书成了我打开《北京人》的钥匙。

曹禺与女儿万方

《北京人》这部戏创作于1940年的江安,这时30岁的曹禺已经名满天下,距离他创作《雷雨》已经过去七年。从清华校园的激情创作,到偏居一隅的绝处逢生,战争的炮火,眼前的热恋,遥想回不去的北平,剧作家的内心翻滚着家国的过去和未来。《北京人》这部用情至深的戏,是作家的自传,也是一个隐喻,关于一群人,一个家,一个国,他们眼前的出路在哪里。

这是一部三幕剧。三十年代的北京城,一个显赫家族的大宅院里,时间仿佛停滞了,昔日的繁华在雕梁画栋上依稀徘徊,“中秋节,将近正午的光景,在北平曾家旧宅的小花厅里,一切都还是静幽幽的,屋内悄无一人,只听见靠右墙长条案上一座古老的苏钟迟缓地迈着‘滴嗒滴嗒’的衰弱的步子,屋外,主人畜养的白鸽成群地在云霄里盘旋,时而随着秋风吹下一片冷冷的鸽哨响,异常嘹亮悦耳。”

这院子里有四个无用的男人,祖父曾皓,长子曾文清,女婿江泰,孙子曾霆。四个无望的女人,长媳曾思懿,女儿曾文彩,老姑娘愫方,儿孙媳瑞贞。还有一对代表着未来出路的父女袁任敢和袁圆、一个浑身都是力量的工匠“北京人”……

曹禺说:“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

《北京人》这部剧本里的人物,颇有些“说不清楚”,这也是历来评论家争论的焦点。在一个抗战热情高涨的呐喊时代,曹禺笔下这些哀静的人们,是不是显得不合时宜?回到那时的写作心境,热恋着一株空谷幽兰的曹禺,因为已有家室,爱而不可得。时代的苦闷,内心的无力,遥远故土的记忆,一起涌入笔端。在这里,他先要埋葬一个过去的自己。

剧本里的曾文清,是书生曹禺和他不得志的父亲、懦弱哥哥的合体。曾文清是那个时代的多余人,曾家这个外表风度犹存的大家族,已经坐吃山空,讨债的追上门来,老太爷曾皓死守着他十五年漆了上百遍的棺木,妹夫江泰整日醉醺醺,妻子对他步步紧逼,眼前的爱人愫方哀怨中憔悴下去……这一切他都无力改变,仅有的一次出走以失败告终,最后吞食鸦片自尽。曾文清的“无力感”是无法摆脱的,这个人物的悲剧是辛亥革命后时代转型的必然。精通琴棋书画的旧文人只有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能融入新的时代。那么,那时的曹禺呢?

愫方是曹禺笔下理想女性的代表。曹禺幼年丧母,那个早逝的母亲一直是他内心的隐痛,而此时出现在他身边的爱人方瑞,集才情、美貌、温柔沉静和传统的牺牲精神于一身。许多年后曹禺坦言,是照着方瑞的样子写愫方的。

剧中最打动人的是愫方“牺牲哲学”的一段表白:“他(文清)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顾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

这一女性是沉默的、脆弱的、单纯的,又是坚韧的、执着的、顽强的。直到“天真的塌下来了”,这株幽兰绝决地离开。她能去哪里呢?是作家后来暗示的延安吗?

《北京人》毫无疑问是曹禺的人生自传,是他战乱时代爱情的见证。虽然这部戏不符合当时高涨的抗战情绪,却合乎深邃的人性。

万方说:“我爸爸,终其一生都有一只鸷鸟在他心中扇动翅膀。他脆弱,胆子小,异常敏感,经常是悲观的,但同时又是凶猛的,热烈的,不达极致不甘休的。”

这部调子悠长寂寥的诗剧,又令人费解地掺杂了诙谐“蛮性”的一面,曹禺在旧家族里,植入了三个时代新人。人类学家袁任敢,据作者后来解释,他是共产党员,他的女儿袁圆代表着无拘无束的新人,颇具魔幻色彩的“北京人”似乎暗示充满力量的工人阶级……他们带走了曾家的两位女性,带领她们奔向有希望的生活。这三个人物如同曹禺心中的“鸷鸟”,最终战胜了那个脆弱悲观的自己。

曹禺与家人们

我相信,那只“鸷鸟”,在曹禺一生中都盘旋在他的戏剧星空。虽然后来的几十年,敏感脆弱的书生曹禺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因为演出需要和时代风向,不厌其烦地修改他的剧本。所幸,他对人性的追问,对人类极致的爱和恨,他内心炙热的赤子之情,早已深入那些戏剧人物的骨髓,在舞台上永生。

编辑:王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