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的语义多少与翻译者有些不同,虽是美国人所在的生活环境,我却看到了中国人的影子。
《麦琪的礼物》读完并未感觉到太多惊喜,刚刚阅读过半就猜到了结局,不知是以前看过,还是被其他人效仿过,总之,欧亨利的开篇已经让我丧失了阅读的趣味,幸而,“情理之中”仍是体会到了。经典免不了被模仿,我想要阅读的目的多半也是如此。
看到第三篇时,终究还是将它归置到了书架上。并不是有多失望,而是在我的思维里,短篇小说集本就是一个荒诞的存在。上一个故事与下一个故事间没有任何联系,读者还没有从第一个故事中品出些味道来,就被欧亨利式的结局或是其他方式结束了这段记忆,又要以怎样的心态去迎接第二故事呢?我们都是以普通人的心性来阅读,并不是以编辑的眼光来审查,如此密集紧凑的故事情节要我如何在短时间内用心读完?
短篇小说集不如现今的碎片化阅读文章那样方便,一本厚厚的装订版至少有二三十个小故事,如若有人一天能够消化五个故事,并加以深思熟虑,他也得4-6天时间才能读完整本书,这期间谁能保证他会坚持下去?没有人物情节长久的冲突碰撞来吸引眼球,以及勾起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而仅仅是对作者描述手法的热爱之心来维持,恐怕只有忠实粉丝才能保持下去。(现今也只看到执着的追星族做出一些令人感动不已的事,就连签售会也是为睹作者真容而排起的长队,却实在难以看到有读者为作家做出疯狂行为。这也是爱书之人的特性吧,沉醉在思想的海洋中,内心必定是平静的。)谁又能阻止一些带有目的性的读者能够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走没走心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便丢掷一旁,这岂不是对作者的不尊重?
再有一种读者定和我一样,想要在书中一睹作者的风采,每一篇都沉浸在画面中难以跳脱,每当一个故事结束,便开始纠结是放下书,拿起笔,还是继续阅读下一篇。为尊敬作者,也为尊敬自己的心,我多半是选择放下书,要么闭眼回忆画面,要么拿笔记录此时心中的见解。而再次拿起这本书就不知会是何时了。毕竟如我这般三心二意的人,说不定第二天便翻开下一本书了,去领略另一个作者的风情了。也并不是想浅尝辄止,害怕的是下一个故事一旦不尽我意,便会弃至角落结尘了,所以,还不如留个好印象,下次好相见。
不喜欢看外国作家的读本也是因为常在译本中看到中国人的影子,译者定是知晓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性,转译过来的字里行间无一不是成语、名句连篇。难不成原作者深谙中国的语言文化?他本国的语言魅力都去哪了?只有几个冗长难记的人物名来体现吗?我相信优秀的译本自然会让读者领略到当地的风俗人情,读者也想从这文字间更直接的知晓外国文化。
也许是我自身能力不够,不能直接阅读外文读本,所以才会如此介意译本的质量。再有就是心中仍是保存着爱国主义情怀吧,我国的优秀作品并不少,我也只读了冰山一角,就不太想去接触那些复杂的人物名与情节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