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陈平原早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就提出: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成就最大的艺术形式。
的确,明清以前,中国是诗的国度,词的国度,唯独小说不登大雅之堂——“街谈巷语也”,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鄙视。从先秦的神话、寓言,到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和明清章回小说,小说经历了不容易的发展历程,才成为风靡民间的主要文学作品形式。
晚清,文人接触西方理论后小说理论高度发达,众多杂志创刊问世,印刷事业也发达兴旺,小说终于繁荣起来。
据近人统计,晚清时期期刊小说有1141种,日报小说1239种,单行本小说则多达2593种。
晚清小说不论内容还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
下面介绍的几本晚清小说,真可谓大开眼界,其思想今人来看也觉得很超前,甚至把它放在21世纪来看也丝毫不过时。
《老残游记》:清官不好,贪官不坏“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刘鹗
作为晚清谴责四大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可谓赫赫有名了。他由清末文学家刘鹗所写,主人公老残“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救人糊口。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侠胆义肠。这本书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流传甚广,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还被评位20世纪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值得一读。
老残游记
它里面有一段情节对“清官”和“贪官”的叙述特别有意思,可以说是颠覆了人们对清官、贪官的传统看法。刘鹗提出来清官是比贪官更可怕的人,因为:“清官”不要钱,要命。
《老残游记》中写了两个山东官僚——毓贤(即玉贤)和刚毅(即刚弼)。这两个家伙都以“清官”自居,但在残害百姓上却心狠手辣,自以为天下浊他独清,实际枉顾人命,用百姓的鲜血染红他的头上花翎。
刘鹗写道,“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刘鹗
这是因为贪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手脚不干净,所以不敢大张旗鼓地为非作歹,清官却自以为不要钱,所以无所不为,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在一定程度上,清官的所作所为对社会的损害比一个贪官对社会的损害具有腐蚀效果。
所以刘鹗的思想可以说是很超前了,清廉不代表做官的贤明。只有清廉又爱民如子的官员,才是真正的良吏。
老残游记
《品花宝鉴》:讨论“娘化”现象早已有之前一段时间,人民日报点名“阴柔之风”,引起了社会上对男性阴柔美的大讨论。许多人认为当今社会“阴柔之风”盛行,男性偶像中“娘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
作为两大官媒,新华社狠批了现在一些年轻艺人“不男不女”的娘炮现象,而人民日报则呼唤对这些“娘炮”们要尊重和包容。其实,这种“娘化”现象并非近些年才出现,也不是现代才有。《品花宝鉴》就是这样一部,描述了非常多阴柔男性的书。
很多人了解《品花宝鉴》因为它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此书又名《怡情佚史》、《群花宝鉴》,总共60回,小说还是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主角却是十位“出淤泥而不滓,随狂流而不下”的阴柔男性。
看书中描写他们心中的理想伶人:
如美玉,不假铅粉。如皎月纤云,却又可接可玩。如奇书名画,却又能语而能言。如极精极美的玩好,却又有千娇百媚的变态出来。
他们心中的男性优伶,似乎完全是诗情画意的事物,如美玉,如纤云……书中那些令人着迷的优伶更是美的不可方物,苏蕙芳“秋水为神,琼花作骨”,袁宝珠“艳夺明霞,朗涵仙露”,杜琴言“是天上神仙,人间绝色,以玉为骨,以月为魄,以花为情,以珠光宝气为精神”。注意,这些人可都是男性,但对他们的描写充满了婀娜多姿的女性化叙述,可以说是当今小鲜肉的翻版了。
还比方说,书里的优伶笑起来是这样:
( 苏蕙芳) 心里着实感激春航,不免流波低盼,粉靥娇融 ……
但是,当时男性伶人在行为举止上的风情万种,实在是一种强权下的被迫之举。伶人是最卑贱的人群,为了迎合士人阶层的纵情声色,男性伶人不得不变为“半雌半雄”的怪胎,甚至连玩弄他们的文人都看不起。而今天的“小鲜肉”娘化现象,是否也是社会风气、市场经济下的不自觉之举?
因此常常有人说《品花宝鉴》是中国古代的同志小说的最高成就,他对于阴柔美的思考,放在今天来讨论也是不过时的 。
《海上花列传》:沪漂与“乡下人进城”“此书为劝戒而作,其形容尽致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阅者深味其言,更返观风月场中,自当厌弃嫉恶之不暇矣。”——《海上花列传》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是韩邦庆,主要描写了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张爱玲可以说是对这本书情有独钟,她晚年两译这本书,先是译成英语,又译成国语(原为吴语小说)。
这本书为什么能让张爱玲如此喜欢?她曾感慨,“《水浒传》被腰斩,《金瓶梅》是禁书。《红楼梦》没写完,《海上花》没人知道。”
《海上花列传》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关注终于从帝王将相到了平民走卒,它的作者开始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因而开创了“乡下人进城”这个题材。
自此以后,在现代文学的小说题材中,“乡下人进城”实在是太主流的一个话题。城市经济高速发展 ,乡村经济结构巨变,劳动力爆炸,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了现代中国独特的景象。
就拿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几本名著来说,《骆驼祥子》是祥子试图进城靠车融入城市生活的努力;《陈奂生上城》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体现了城乡物质层面的巨大差距;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都是乡村知识青年的代表,渴望进城改变命运。
在这个意义上,《海上花列传》率先选择“乡下人”进城这一视角,确实是独具匠心。它描写赵朴斋、赵二宝兄妹二人从农村来到上海,为生活所迫,终至堕落的故事,像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的“上海热”与形形色色的移民到上海后的生活状态。
海上花列传电影
海上花列传电影
上海,这个移民城市,至今还有巨大吸引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向它涌去……它给很多人带来了梦想、前途、辉煌的事业,却也有更多的人在上海奔波半生、艰难生存着。
《海上花列传》可以说是最早的“沪漂”小说,不知道如今在上海漂泊的年轻人,有多少读过这本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