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不平等的童年的读书笔记「不平等的童年全文阅读」

第一,美国中产家庭和工人家庭在教育方式上有哪些具体的差异?

中产家庭的情况

怎么玩:有组织的文体艺术活动,比如10岁男孩加勒特要参加棒球队、足球队、游泳队的训练,还要练习钢琴和萨克斯管。年度开支4000美金,父母一方需要陪伴、接送,并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

怎么说:父母和孩子对话,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突出细节,澄清事实,展开信息并进行总结。在家庭内部讨论时,中产家庭的父母也会尽可能和孩子平等交流。他们既会倾听孩子的意见,也会给出自己的建议,最终的决策常常是建立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的。

怎么学:父母会积极介入和干预孩子所在的教育机构的工作中。一方面,中产家庭的父母会更支持他们的工作,但同时干涉意识也更强。例如10岁的女孩斯泰西,在差了2分未能进入学校组织的“天才班”之后,她妈妈立刻主动联系相关老师,最终为斯泰西争取了再测一次的计划,帮助斯泰西成功进入了“天才班”。

工人家庭的情况

怎么玩:9岁的泰雷克,课外活动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看电视、去外面街上玩、到亲戚家串门、去游泳等等,父母不需要投入什么金钱和精力。

怎么说:10岁左右的孩子与父母很少会有争执,即便有争论,也是一些简单词汇的一再重复。因为父母很快就会给出不容反驳的指令性语言,甚至会用“体罚”来威胁孩子,对此,孩子只能敢怒而不敢言,甚至既不敢怒,也不敢言。

怎么学:父母奉行“教育应该是老师主导”的原则。父母的学历、社会地位不如老师,在和校方打交道时,他们明显怀有一种挫败感。

综合来看,中产家庭和工人家庭的教养文化逻辑,可以分别称为“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通俗一点,也可以称为“圈养”和“放养”。

第二,两种教养方式是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

10年后的变化

文凭:4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3人拿到了常春藤学校的录取通知书;4个工人家庭的孩子,1个人上了一所小型的三线大学;4个贫困家庭的孩子,1位女生在社区学院就读,其他全部高中辍学。

性格:中产家庭的孩子热情、天真、有激情,会计划长途旅行,也会畅想学业和职业前景。工人和贫困阶层的孩子普遍结婚较早,主要忙于生计和育儿,就业和经济压力令他们十分疲倦。与10年前相比,二者的性格状态正好倒一下。

导致变化的原因:

协作培养(圈养)的教养文化逻辑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在中产家庭中,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相应的惯习。这些惯习会逐渐融入到孩子的言行举止之中,最终成为他们自身文化资本的重要部分,而文化资本是介入社会阶层的通行证。比如最终上了“天才班”的女孩斯泰西,妈妈是公司的高管,当她跟老师频繁交流时,除了可以帮助孩子争取更好的资源,同时也让斯泰西如何察言观色、组织语言和说服他人。

通过参与组织化的文体艺术活动,家长得以有机会跟孩子就怎么玩、怎么说和怎么学展开频繁的互动,家长的表达方式、面部神情、词汇偏好、价值立场都会不断影响孩子,并传递给孩子这些“惯习”。

第三,作者的评价与建议:

中产家庭的父母可以更放松一些,不用太紧绷,给孩子更多自主支配时间的机会。

国家应该为穷人提供社会保险计划和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并向穷人发放儿童津贴和休闲娱乐的优惠券,比如音乐券、美术券、运动券和夏令营券等等。

结语:对中国家长的启示

中国的80、90后父母,普遍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实现了阶层上升。“80,90后”的童年是基本是放养的,但他们的孩子开始流行圈养的模式,个体记忆和社会期待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同时,大部分中国新生代父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在教育理念、教养方式的更新递进上还远远不够。所以,许多父母还不懂得真正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